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符合大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符合大众普遍审美规律的创作手法,无论是摄影画面,还是讲述的故事,都是与人民大众相关的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使得我们普通人通过故事得到了真正感动。该纪录片所探讨的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的颂歌。

材料二 《舌尖上的中国》能够迅速走红,也与当前社会普遍的食品安全现状有关。正如网友在微博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其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诱人、人文关怀、奶奶的眼泪、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一个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添加剂、致癌物、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当我们从纪录片中感悟到“舌尖”的文化与乡愁之后,或许更应该想想,如何让日常生活中的那个“舌尖上的中国”,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好。

材料三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摄制组历时13个月走遍中国,跨越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与 以往的国产纪录片制作的步骤不同,《舌尖上的中国》依据西方美食学的理论进行建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细节表达方式更贴近观众,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要献给普通劳动人民。(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网友的观点。(8分)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怎样实现文化创新的。(12分)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分)《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平民故事,颂扬了人民群众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创造过程中的巨大贡献。(3分)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网友指出其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体现了这一观点。(3分)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充满晦暗的认识,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3分)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两个“舌尖上的中国”的矛盾运动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好。(2分) (3)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摄制组通过大量的走访拍摄创造了艺术精品。(3分)②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该节目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全新的手法进行了诠释。(3分)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该节目充分借鉴了西方的美食学理论,获得了巨大成功。(3分)④坚持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克服了错误倾向。(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以舌尖上的中国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落脚点是为什么要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答案主要回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2)解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是矛盾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答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组织,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3)本题的答题范围为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范围较广,需认真研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落脚点是文化创新的途径,答案较为简单,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克服了错误倾向。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时历史的创造者,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途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材料一 某县地处我国中部,是著名的农业大县,农产品种类多但产值不高,农民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2012年末仅为30.9%全国平均52.6%;工业基础薄弱,资源短缺,主要能源依靠外地进购;在该县有限的工业经济中,虽然有可数几个工厂,但缺乏自己的品牌,一些关键技术也靠进口,为此利润的大部分都用来支付了专利。特别是2010年,该市领导为振兴经济,决定发展第二产业。他们通过大举地方债务,增加公共投资修建道路,开发房地产,通过投资扩大规模,使经济总量一时有较大增长,经济增速加快。但由于经营粗放,投资对该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上升,消费占GDP的比重连续三年下降,分别为64.76%,54.13%,44.27%,特别是能源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重。

材料二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该县新上任的县委领导班子为摆脱贫困落后面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谋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在全县集思广益,广泛开展问计于民活动。

1结合材料一该县存在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县应该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发展?(14分)

2运用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县委可以通过哪些途径集思广益,确保发展的科学性和执政的民主性?(12分)

 

查看答案

下列与“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学如逆海行舟,不进则退

玉有美质,在于石间,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2013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表明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查看答案

《易传》主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同时又反对“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要求人们“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利用规律

要坚持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

要具体分析事物的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查看答案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例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春天的美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则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意象”反映了

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

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