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改变过去越位、错位、缺位、权力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近期国务院下发通知,决定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如下表
项目名称 | 实施机关 | 处理决定 |
企业投资日产300吨及以上聚酯项目核准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取消 |
外国文艺表演团体、个人来华在非歌舞娱乐场所进行营业性演出审批 | 文化部 | 下放省级文化行政部门 |
材料二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的压力下,人们呼吁改变“只生一个好”的生育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随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这意味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即将修改。
(1)根据材料一,从国家形式看,政府“简政放权”,其直接意义(4分)
①清晰界定政府职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②有利于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③确保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特征 ④依法治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
(2)结合材料二,说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如何做好立法工作?(6分)
(4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的Q市,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开放包容、多元共荣的文化特征,是联合国首批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文化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Q市社会各界的共识。
主体 | 观点或行动 |
市委、市人大、 市政府 | 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
政协委员、 市民群众 | 坚持统筹协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彰显特色为基本原则,以文化发展带动经济、民生和城市创新发展。 |
专家学者、 企业界人士 | 挖掘文化的经济内涵,变文化优势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促进文化与产业转型、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相结合。 |
材料二 Q市某校高三(3)班同学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展开讨论,同学们讨论中,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甲观点: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把文化产业推向市场,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乙观点:文化体制改革就要大力发展公益文化,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材料三 中日韩同为东亚重要国家,一衣带水、文缘相通,三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重要而复杂。5月,三国文化部长共同签署了旨在推动三国文化领域交流合作的行动计划。“三国虽然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相信三国有勇气和魄力,面向未来,寻找共同点,这是最符合各国人民利益的。”
(1)分析材料一,论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为Q市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9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文化体制改革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谈谈你的看法。(12分)
(3)结合材料三,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说明推动东亚文化和谐相容、共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9分)
(4)有人认为:“中日韩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的利益纷争,三国在文化上很难实现和谐共生”。请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对此观点作出评析。(12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创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为此而举办“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你认为最符合展览要求的哲学主题是
A. 主观决定客观,实践产生理论 B. 量变决定质变,变化推动发展
C. 系统决定要素,部分影响整体 D. 思想引领实践,创新促进发展
图7是某地肉牛生态养殖循环经济示意图。此示意图说明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建立事物的联系
B.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自在联系
C. 发挥能动性建立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D.人类建立新的联系要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下列四句名言分别体现的哲理依次为
名言 | 体现的哲理 |
最简单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 |
|
你把周围的人看做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
|
骄傲是胜利下的蛋,孵出来的却是失败 |
|
语言是美丽的花朵,行动才能真正结果 |
|
①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随着我国GDP总量的不断增长,公共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不断增加,图6曲线中由A点向B点移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能是
①关注民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②重视消费,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③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④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