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备受关注,“余额宝”自面世以来便饱受争议,近段时间“余额宝”的投资需求曲线如下图所示由D1向D2移动(P为投资收益率,Q为投资需求数量)。下列可能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是
①商业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稳步提高
②央行宣布将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管理,并鼓励其发展
③政府拓宽投资渠道,实现理财产品多元化
④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26分)
材料一 沿海某古镇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镇的过程中,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自身悠久的传统民间文化,并兼收其他区域的岭南特色文化,发展本镇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业,形成了以特色民俗文化为内容、以传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的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圈。古镇因此获得了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现阶段,该镇政府和居民更加积极投入到自觉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实践中去,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材料二 2014年新春佳节之际,央视推出特别调查节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家风强调仁孝清廉、耕读传家、积德行善……在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良好家风的传承也日益显示出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家风是什么?有人说“爱国家,爱家人”,有人说“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也有人说“孝顺父母,以身作则”……
(1)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古镇的做法对其他地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何值得借鉴之处。(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的合理性。(10分)
(3)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视角为更好传承良好家风贡献你的智慧。(至少两点)(4分)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26分)
图 2002年---2013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及相关数据(元/人)
年 份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
可支配收入 | 消费支出 | 文化消费 | 纯收入 | 消费支出 | 文化消费 | |
2002 | 7703 | 6030 | 407 | 2476 | 1834 | 47 |
2006 | 11759 | 8697 | 591 | 3587 | 2829 | 74 |
2013 | 22780 | 15903 | 1141 | 7382 | 5530 | 183 |
注:①2013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之比为196:111:119:100,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1%、6.5%、6.6%、和5.5%;②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额的30%以上。
材料一 我国现阶段文化消费总量在7000亿元左右,而实际的文化消费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左右,增长空间极大。没有文化力量支撑的经济缺乏创意,是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的。英国文化产业创造的年产值超过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必须靠文化产业来拉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必然要求。
材料二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逐步深化,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
(1)结合表格(含注)描述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并从基本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的角度说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措施。(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关知识,简述我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优势。(12分)
柏林国际电影节是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最高奖项是“金熊奖”,每年一次,其目的在于加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与此目的比较符合的哲理与解释是( )
A.辩证否定,取长补短 B.普遍联系,举一反三
C.变化发展,一日千里 D.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从近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现代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要求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科技作用的认识过程表明(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有差异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被否认
③复杂的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限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下列与材料蕴含哲理接近的是( )
①同声同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②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③人心不足蛇吞象,结局方知梦一场
④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