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材料一   2008-2012年我国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值及增长率

满分5 manfen5.com

注:2008-2012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速约为9%。

  2008-201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与废气排放状况

 

万元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废气排放情况(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

烟尘排放

2008年

093

23213

9016

2009年

090

22144

8477

2010年

081

21851

8291

2011年

074

22179

12788

2012年

071

——

——

注: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世界平均水平约为037。

材料二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滞后、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1)指出材料一中图、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财政支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意义,并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为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

(3)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

 

(1)图一反映出2008-2012年我国节能环保支出值逐年递增,增长率总体上保持较高水平,均超过GDP平均增速。 表一反映出2008-201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不断下降,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废气排放量2008-2010年呈下降趋势,但2011年有所上升。 (2)意义:国家财政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节能环保的财政支出,促使更多社会资源流入该行业,推动节能环保工作的发展。国家财政作为经济手段可以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节能环保支出的增加,对经济活动参与者有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共同做好节能环保工作。 建议: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发挥市场对环保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市场规则,完善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维护公共利益。 (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建国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征服自然”等理念;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认识具有无限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建设摆上突出地位,成为全社会的价值目标。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以图表形式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归纳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图表并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图表反映的全面信息。解答本题既要看到我国在节能环保支出方面的稳定增长,又要看到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 (2)本题第一问限定的具体答题范围是“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通过设问“财政支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意义”可以想到应该用“财政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在财政的三个作用中“调节资源配置”及“通过经济利益杠杆调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与本问的关系最为密切,应作为重点角度去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本题第二问限定的具体答题范围是“市场配置资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这一角度主要包括: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点;其次,就是将选定的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去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了。 (3)本题限定的答题角度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解答本题需要我们抓住设问中的“萌芽认识”、“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认知过程”等关键性的词语,要将它们与“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这一答题角度有机结合起来,并结合材料所述的内容来组织本题的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了财政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规则的知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制,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30年前,小岗村18名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最终18户农民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进而确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农村改革又面临着如何适应较高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等问题。但我们相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广大农民会继续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进行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从三十多年前开始,中国的改革就一直在探索中前行。随着世情、国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改革开始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需要政府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以全局的视角对改革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思考,协调各种关系,确定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改革的主体绝不仅仅是政府。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最不可缺的是善于表达、积极参与的负责任的公民。

1请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政府对改革进行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的原因。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在参与改革过程中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查看答案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论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因此,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归纳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一体系内涵丰富,但不够简明、不便于群众传播践行。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地方精神的提炼和培育活动,深化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提炼,把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能遵守的价值信条,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求索真理的历程”的观点,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

 

查看答案

某校高三2班组织学生针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正确性进行大讨论:甲组认为,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彻底否定。乙组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有得失,应辩证地认识。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2对两组同学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