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10分)材料一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

10分材料一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材料二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即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共同熔铸了内容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2根据第一问的回答,试分析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6分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2分)材料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分)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2分)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以看出两段材料分别描述的是中华文化的两个特点,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该题要求学生回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根据课本知识可以知道,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学生可以再具体阐述什么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我们要主动把握和谋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对我国教育综合体制的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

请你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国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9分2014年4月23日,是第19届世界读书日。某市开展了购书、发书、送书、买书、读书、讲书、借书、谈书活动,再次掀起这个城市的阅读潮。读书活动渗透到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外来建设者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读书渐渐成为市民的习惯。在机关,掀起了“创学习型机关、作知识型干部”的热潮;在企业,“提升个人品味、提高素质技能”成为共同追求;在家庭,“读书、生活、工作”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普遍生活追求;在学校,结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学习名人精神”等各类读书活动;在社区,“好读书、知礼仪、做文明人”成为社区居民的行为准则。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谈谈读书活动渗透到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意义。9分

 

查看答案

钱学森在美国时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为了新中国,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将国家发展兴盛作为最高目标,倾其所有智慧,与其他老一辈航天人共同开拓了中国航天事业,并由此形成了弥足珍贵的“两弹一星”精神。从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一生起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实现完美统一 

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老一辈航天人特有的优秀品质 

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增添着新的时代内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书圣”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他不仅把平生博览所得的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之中,而且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说明     

文化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在推陈出新中实现传承

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查看答案

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道德的“两难选择”,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以下关于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就是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表现

②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有助于在思想道德冲突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③不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避免人格上的缺陷

④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