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想起吃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等习俗,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希冀以龙的威慑力驱除灾疫邪祟。此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由此可见( )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民族节日是一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有持久影响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Dama(大妈)、Tuhao(土豪)等一些新词也在海外媒体或口头交际中成为热点。截至目前,已有245个汉语词汇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安家落户”。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 )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②体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需要认同其它民族文化 ④表明不同民族文化最终会走向完全融合之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
A.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B.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由此可见( )
A.社会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B.人越全面发展,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C.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D.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2014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在谈到青年的价值观的形成时,他生动的形容,青年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此,要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在青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因为( )
A.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C.优秀文化能够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