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小学英语教学因为重视分数,忽视语言交流功能,近年来饱受质疑。为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北京市出台了高考英语降分、语文增分的方案,引起了人们巨大的争议,赞同和反对者都不在少数。
[支持英语降分的人认为]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英语和语文、数学有并列地位,实际上是语文地位最弱。英语则因非母语难掌握而成为学生用功甚巨的科目。由此造成一种怪状,中国人写不好汉语不必在意也不必脸红,而考不好英语,却事关重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并非取消英语,而是将英语拉下神坛,还回其语言交流工具属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增加语文分值,有利于让大家学好母语,重视国学。”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否有深度掌握英语的必要,将取决于个人需要,无须每个人都以熟练掌握英语为假想目标去用功。”
……
[反对英语降分的认为]
“削弱英语地位会降低人们的英文素养。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旅游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外语水平。”
“现在要做的不是减少英语分值,而是改变目前存在的英语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融入全球化经济竞争是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这一背景之下,以弱化英语地位的代价来抬升所谓国学,实在不是智慧之举。”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英语降分?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1分)
【答案】
(1)赞成: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语文增分,英语降分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让英语回归语言交流工具,会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语文增分,英语降分,对传承中华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增分,英语降分利于让人们感知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2)反对:
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步培养出来的,降低英语分值会降低人们的英语素养;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降低英语分值会削弱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降低分值不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降低分值不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明确对英语降分所持的观点并简要阐明理由。本题材料并未限定学生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考查的知识面较广,解答难度较大。解答本题学生必须紧紧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以从中找出关键性语句,进一步明确答题的方向。本题材料中对英语降分持赞成观点,诸如:“实际上是语文地位最弱”、“将英语拉下神坛,还回其语言交流工具属性”、“让大家学好母语,重视国学”、“无须每个人都以熟练掌握英语为假想目标去用功”等,启示学生可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特征等角度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对英语降分持反对观点,诸如:“削弱英语地位会降低人们的英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融入全球化经济竞争是发展的必然之路”等,启示学生可从文化的特征、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多样性以及中华文化的特征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特征、文化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相关知识。
【题型】简答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4-2015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材料二: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超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根据材料一,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我国的“中国梦”。(8分)
(3)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某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活动。请你为此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自己则说:“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他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他将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臵在了作品中。
莫言的成功首先是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极具浪漫主义风格,能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传播给整个世界,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适合评委的味口,也适合全世界读者的口味。其次是随着中文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也不能排除电影《红高梁》在世界上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红高梁》电影在世界上的成功,也就没有莫言的今天。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12分)
【答案】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上,继承发扬传统,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体现了这点。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我们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适合全世界读者的口味体现了这点。
(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的普及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文化间的交流。随着中文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体现了这点。
(4)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方面发挥强大的功能。借助电影《红高粱》在世界上的影响体现了这点。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本题并未限定学生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材料以从中找出关键性语句,再明确答题的突破点。本题材料中“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以及“他将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臵在了作品中”等,启示学生可从文化创作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等角度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启示学生可从文化创作既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体现时代精神方面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能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传播给整个世界,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适合评委的味口,也适合全世界读者的口味”,启示学生可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角度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随着中文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启示学生可从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角度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不能排除电影《红高梁》在世界上的影响”,启示学生可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与功能角度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文化多样性、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与功能、文化创新的途径、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相关知识。
【题型】简答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4-2015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小学英语教学因为重视分数,忽视语言交流功能,近年来饱受质疑。为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北京市出台了高考英语降分、语文增分的方案,引起了人们巨大的争议,赞同和反对者都不在少数。
[支持英语降分的人认为]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英语和语文、数学有并列地位,实际上是语文地位最弱。英语则因非母语难掌握而成为学生用功甚巨的科目。由此造成一种怪状,中国人写不好汉语不必在意也不必脸红,而考不好英语,却事关重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并非取消英语,而是将英语拉下神坛,还回其语言交流工具属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增加语文分值,有利于让大家学好母语,重视国学。”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否有深度掌握英语的必要,将取决于个人需要,无须每个人都以熟练掌握英语为假想目标去用功。”
……
[反对英语降分的认为]
“削弱英语地位会降低人们的英文素养。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旅游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外语水平。”
“现在要做的不是减少英语分值,而是改变目前存在的英语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融入全球化经济竞争是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这一背景之下,以弱化英语地位的代价来抬升所谓国学,实在不是智慧之举。”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英语降分?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1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并号召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断努力。为此,文化部编制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
简要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并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指出其依据。(9分)
【答案】
(1)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文化传统。
(2)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依据: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依据:文化的发展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4)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发展。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三个方面即可,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并阐明其依据。本题并为限定学生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考查的知识面较广,解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设问,以从中获取答题的有用信息。本题设问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实质就是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故学生可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角度去分析说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故学生可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角度去分析说明;文化发展离不了博采众长,故学生可从通过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以借鉴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角度去分析说明;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故学生可从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角度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特征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相关知识。
【题型】简答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4-2015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自己则说:“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他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他将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臵在了作品中。
莫言的成功首先是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极具浪漫主义风格,能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传播给整个世界,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适合评委的味口,也适合全世界读者的口味。其次是随着中文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也不能排除电影《红高梁》在世界上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红高梁》电影在世界上的成功,也就没有莫言的今天。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12分)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中国以法定形式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的重要意义在于( )
①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凝聚民族力量,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自强不息
④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本题材料中“中国以法定形式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进而凝聚民族力量,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由此可见,②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项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表述与题意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④项强调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符合题意,亦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考点:本题考查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相关知识。
【题型】单选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4-2015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并号召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断努力。为此,文化部编制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
简要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并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指出其依据。(9分)
与孙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一致的是( )
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本题材料中“孙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A项中“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表述,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B、C两项中的表述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的精神,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D项中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表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相关知识。
【题型】单选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4-2015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中国以法定形式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的重要意义在于( )
①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凝聚民族力量,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自强不息
④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①③两项中的表述抒发了爱国情怀,表达了爱国情感,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②④两项中的表述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不是爱国主义,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的相关知识。
【题型】单选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4-2015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与孙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一致的是( )
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