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久已形成的熟语或者成语,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

材料一: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久已形成的熟语或者成语,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为了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2014年 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对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许多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具有能更快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积极作用,限制它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1)你赞成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吗?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10分)

材料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给力、山寨、宅女、月光族、PM2.5……这些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被中华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无法离开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高频率使用,洋溢着汉字丰富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言,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产生新的表达需求,相应也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以供利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表示:“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干净、合适、生命力强的词才能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因此,要想语言保持活力,就得自信收纳,让自然规则去选择。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哲学启示。(12分)

 

(1)答案一:赞成(1分) 理由: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会破坏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和纯洁性。(3分)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汉语言的使用中随意更换文字、曲解文字内涵,不利于传播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作用。(3分) ③语言的发展应当立足我国的国情,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成语中随意插入外国语言文字,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不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分) 答案二:不赞成(1分) 理由: ①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具有能更快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积极作用,不能限制它的发展。(3分)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成语中插入外国语言文字,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分) ③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成语中插入外国语言文字,有利于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3分) (2)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力、山寨等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3分)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产生新的表达需求,相应也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以供利用。(3分)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在网络流行语中得以高频率使用。(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无论赞成观点还是不赞成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赞成观点的,可以根据材料中“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 为了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等观点联系传统文化的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弘扬传统文化等知识作答。不赞成观点的可以根据“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具有能更快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积极作用,限制它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与发展。”的关键信息,联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回答。 (2)本题以网络语言发展为背景来考查对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要全面把握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然后准确解读材料内容,对应材料中的做法回答原理。“这些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是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高频率使用,是联系的观点;“新的语言形式的产生”是发展的观点。组织答案时一定注意是启示类。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包容性、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4年3月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2012年6月

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被提请进行二次审议。随后,草案通过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征集到大量的修改意见。

2014年4月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对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三审。草案三审稿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同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并就草案的主要问题与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财政部交换意见,共同研究。

2014年8月

11日至12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会议,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就修正案草案主要修改内容的可行性、出台时机、实施后的社会效果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证评估。至此,预算法在出台20年后,终于完成了首次修改。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代表是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12分

 

查看答案

价格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国要在不增加居民基本生活负担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改革。

材料一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满分5 manfen5.com

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石油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而煤炭消费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40个百分点我国的核电只有不到1%,而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5.5%。

材料二国家发改委关于实施居民用气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见下表

 

档次

第一档

第二档

第三档

覆盖

用户

用气量覆盖80%的居民家庭用户。

用气量覆盖95%的居民家庭用户。

用气量为超出第二档用气的部分。

定价

原则

气价按照基本补偿供气原则确定,并保持相对稳定。

气价按照合理补偿成本,取得合理收益的原则制定,比第一档气价提高1.2倍。

气价按照充分体现天然气稀缺程度、抑制过度消费的原则制定,比第一档气价提高1.5倍。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

(2)指出材料二中的居民用气定价原则,并分析其经济生活依据。(12分)

 

查看答案

2014年,国际风云变幻,世界局势跌宕起伏,乌克兰危机马航“伊斯兰国”俄美斗法等十大热词相继出现,这十大热词记录了世界大势变迁,反映了2014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议、调研等多种场合谈及“改革”,他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其目的是让广大人民受益”、“改革贵在行动、“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等。下列选项中对于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需要

B.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D.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查看答案

数学常常能折射出人生智慧。有人将“1.01365=37.8”和“1.02365=1377.4”这两个等式解读为“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B.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抓住时机才能促成质变

C.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D.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