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诗句,既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又吟咏了在万物蓬勃生长之时人们对亲人绻绻的思念之情。这体现了( )
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意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
③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过程
④意识是反映现实与再创造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2014年3月,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大青少年要真正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 )
①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
②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创造性地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从2006年起,国家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六指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我们之所以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因为文化遗产( )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有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罗金斯说: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
②欣赏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是修身的最佳途径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标志
④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在欧美被分拆成不同的子项目,从“军事威胁论”“能源威胁论”“环境威胁论”“间谋威胁论”,到如今的“黑客威胁论”,不一而足。如果让你对“中国威胁论”这一说法进行反驳的话,你可以用到的观点是( )
①我同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③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④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积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