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以来,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某校高二某班同学开展了相关探究活动。
情境:同学们通过新闻了解到:2008年,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注定要在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一年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从“防过热、防通胀”转向“保增长、控物价”,再进一步转向“保增长、扩内需”。特别是11月份以后,扩大内需的政策不断出台,从财政货币政策转向到4万亿元投资安排,从解决企业困难到部署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到调整部分产品关税,从增值税转型改革到燃油税费改革,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密度之高,历史罕见。
问题:用唯物论和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一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调整的原因?
(10分)
材料一: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秘密所在。历史上很多古老的文化都因为丧失了创新能力而丧失了生命力,最终不得不面临消失的结局。如:玛雅文明、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文明都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但都消失了。
材料二:古老的中国文化,今天人面临巨大的挑战。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在其著作《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这时还意识不到‘泉涸,鱼相处于陆’的危险,而去奢谈‘中国文化的世纪’的话,是危险的不智。清末人们意识到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生存危机不但没有过去,而且就其文化含义而言,今日变局之险恶有过之而无不及。”张先生的文章博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必须严肃的思考如何延续中华传通文化的命脉,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生命、新活力的严肃问题。
问题:在当代中国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什么途径来创新中国文化?
(10分)
材料一:今天的文化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同时也看到这样一些文化现象:(1)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人情超越了社会公平甚至法律(2)邪教思想依然在传播(3)很多年轻一代生活态度极其不端正(4)崇洋媚外,鼓吹全盘西化(5)低俗文化大行其道等等。一句话我们的文化生活“喜”、“忧”并存。
材料二: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发展动力强劲;现代传媒的科技力量,对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赞赏它们的正面效应时,同时也深受其害。
问题:如何解决当前文化“喜”、“忧”并存的复杂现象?(10分)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回答以下下题: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2."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办事情必须遵循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