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举国各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表明( )
A.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面对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造城运动”,某专家指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的发展与壮大不能离开产业的支撑,没有充分释放劳动力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城市就很难聚集人气、让人们落地生根。该专家的观点强调了( )
①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
③自在事物的联系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2年6月6日上午,天空上演一出金星凌日的精彩天象。此前国家天文台做出了科学预测,与古时人们对其现象与本质不能形成正确认识有了鲜明对比。这段材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中的(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B.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2013年7月8日至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广西调研时强调指出:“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要从过去坐等审批转向主动加强为企业为基层服务”。“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强调了(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近年来,有人提出要“以世界看得懂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熟悉并认同的逻辑去向世界说明中国”,因为“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有人反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西方“看得懂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去向外人说明中国?难道我们不可以用中国的方式和语言展现中国?形成上述不同认识的唯物论道理是( )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B.物质决定意识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014年人们纷纷发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发现,年龄在20~59岁的人普遍感到无法在既定时间内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做事的时间不够,就容易产生时间过得快的错觉。这一研究成果印证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