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穹顶之下》是由央视前主播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雾霆新闻调查公益性视频,发布首日点击量就突破3100万次。《穹顶之下》的成功,与其创作思想分不开:选材立足亲身感受,立足百姓生活和重大社会热点;借鉴西方经验,把视频播放与现场讲述有机结合;经费独立,自费拍摄保证了观点中立和客观;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完美对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穹顶之下》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8分)
材料二: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申遗部分22个遗产点在中国,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长安 — 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7分)
(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坚持立法先行,提高立法质量。(16分)
材料二:在电脑普及、全民习惯了键盘敲字的今天,尽管汉字书写目前还不至于出现需要拯救的危机,但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担负着“振兴汉字书写文化,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使命,吸引了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誉,汉字书写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但该节目选择一些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的生僻字用于比赛,选手靠疯狂背诵参加比赛等引发争议。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节目中考了一些太生僻的汉字,生活中很少用到,节目强调重视汉字的书写只是“一场幽怨的复辟”。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些人”的观点。(12分)
材料三:书法中的“书”即为“写”,“法”则为法则、法规、法度。照着字帖练字书写,古人称为“临帖”。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王羲之学习前辈的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而是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又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而独创一家,这是他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为我们学习汉字书写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方法论启示?(9分)
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否应加入英语词汇曾引发广泛争论,其实英语词汇中加入汉语词汇早已是事实,而且汉语词汇还成为英语中其他语种词汇来源中最多的。以上材料说明( )
①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影响力增强的基础
②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逐步融合趋同
③中华文化是其他民族文化无法比拟的
④我们应以博大的胸怀、宽阔的视野来面对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在回答记者关于“全民阅读”的问题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材料中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A.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全民阅读将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物质性影响
C.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
D.阅读能力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
2014年,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大背景下,《开学第一课》第一次引入“家风”教育的元素,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旨在通过以父母为榜样的代际教育,在两代人中间表达和传承“孝心、礼仪”等中华传统美德和仁爱、自强的美好品格,对青少年进行“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活动说明( )
①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
④文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以发展为目标,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让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新丝路精神要求我们( )
①要全面继承传统,革故鼎新
②既要发展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