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材料一:20...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材料一:2014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初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这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法律颁布于 2009 年,实施仅 5 年即面临大修。本次修改主要集中在“理顺机制‘用法律终结’分段管理、”“启用重典,罚款额度大幅提高”、“填补空白,网购等监管盲区将弥补”等多个方面。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经过了艰辛的历程。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十八大首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理念不断重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建设“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一探索历程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的,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修订食品安全法的必要性。(10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8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理念的探索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 (8分)

 

(1)①市场竞争需要规则,市场规则的完善需要法律。修改食品安全法,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3分) ②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修改食品安全法, 为人民群众维护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3分) ③法律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修改食品安全法,为相关部门维护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 有利于克服市场调节自发性等弊端,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4分) (2)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宗旨要求不断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 ③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探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必须依宪治国、执政为民。(每点2分) (3)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形成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华传统文化、外国优秀文化紧密相关。 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理念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反复和变化发展的过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联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④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对传统文化和以往探索既批判继承又推陈出新,对外国优秀文化借鉴而不照搬是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体现。(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修订食品安全法,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加以分析。从理论上来看,这是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的要求,也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从现实来看,这样做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权益,有利于克服市场调节自发性等弊端,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2)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加以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地位、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依法治国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理念的探索过程,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再到十八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调动运用发展观、联系观、辩证的否定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等知识进行分析。 考点:市场秩序、宏观调控,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辩证的否定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32分)告别了多年的高歌猛进,中国经济进入了趋势性的新增长态势。

材料一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材料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河南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重点完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以百姓诉求为关键点,牢牢把握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公平三条“底线”;以依法治省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提前2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总任务;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5.5%;坚持把城镇化推进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把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产镇融合发展之路。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过程中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河南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下了哪些功夫?

(14分)

(3)根据材料二,运用我国政府的知识,分析河南省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12分)[来

 

查看答案

为了不耽误学业,又能照顾瘫痪的父亲,驻马店女孩曾现春背着父亲上大学,每天洗衣、做饭、按摩,生活的重担没有将她压垮,反而让她更加乐观、坚强。她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说明

①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③人生价值的实现可以离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④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中国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一场革命,因为它

①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能够不断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③从根本上变革原有制度,使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④遵循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闭容器中的压缩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动力源。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木质风箱,以及今天广泛使用的汽车气刹、拖拉机气泵、大型空压机等设备,都是应用了这一原理。空气压缩原理的广泛应用印证了

A.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B.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

C.矛盾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着特殊性

D.事物范围极其广大,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可相互转化

 

查看答案

中国人很早在生产活动中发现了圆周率问题;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经过反复演算,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近年来,人们借助计算机把圆周率精确到了难以想象的10万亿位。这说明

①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发展的     

②实践是人类认识得以最终完成的强大动力

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④新的认识总是在推翻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