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2014年十大分别是:顶层设计、新常态、打虎拍蝇、断崖式、你懂的、段舍离、失联、神器、高大上和萌萌哒。但近期风靡的“任性”“也是蛮拼的”“也是醉了”等词并未被收录。

(1)有人认为,《咬文嚼字》编辑部选出的这十大流行语带有很重的政治味道,没有体现大众心理。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0分)

(2)任何选择都是在一定的价值标准下做出的。《咬文嚼字》编辑部选择年度流行语的标准是“时代价值(反映时代精神)、语言价值(符合语法、表意明确)和社会价值(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相统一。”请你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这条标准在选择中的作用。(12分)

(3)假如要让你制定某一个选择标准,你首先要做什么?说明理由并说出两种做法。(4分)

 

(1)答案示例一:该观点存在片面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年度流行语反映了一年来社会主流价值倾向。(0~2分)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政治,年度流行语反映了我国年度间政治生活的变化。(3~5分)社会制度的变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决定了流行语的内涵指向。(6~8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精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流行语有利于引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9~10分) 答案示例二:该观点具有合理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选出的年度流行语应该体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0~2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很多流行语都是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选出的年度流行语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3~5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很多年度流行语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选出这些年度流行语,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6~8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精选充分发映人民大众心理的年度流行语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9~10分) (2)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咬文嚼字》编辑部根据这个价值标准就可以将符合这个标准的流行语确定为年度流行语,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流行语就排除在外。②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只有那些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流行语才能成为年度流行语。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只有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选择的目的。符合语言规律的流行语才具有生命力,才有选择的价值。④人们的立场不同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选择那些符合社会价值的流行语才能起到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每点3分,共12分) (3)答案:首先进行调查研究。因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网上收集相关材料、走访相关人群、做一些相关实验等。(4分,做法只要符合实践要求,言之成理皆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以“选择”为主题,以《咬文嚼字》编辑部选出的2014年年度流行语为材料载体的试题,并不是一般评析类试题。该题对选择结果的评价做出理解,要求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加以说明,是一个开放式大跨度综合性强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可以选择观点的片面性并说明理由,也可以选择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 (2)本题是限制性试题,要求从哲学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是对知识系统性、细致性理解和运用的考查。首先明确知识包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即遵循规律和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之上,然后结合《咬文嚼字》编辑部选择年度流行语的标准进行分析,并说明作用。 (3)本题是对给定选择标准的形成提出方法建议,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方向,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但限制条件没有明给,而是包含在所要解答的问题之中。这要求学生:第一,能够准确地理解题意,第三,能够根据题意理出解题的思路,第三,根据思路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而不是僵化固定于某种套路。 考点: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作用,大众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8分)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2011年以来我国GDP走势(单季同比)(%)

满分5 manfen5.com

图二:

满分5 manfen5.com

(1)图一与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二者有何内在联系?(6分)

材料二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强调,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要协调拓展内外需,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如何保持我国经济“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10分)

材料三从反暴恐“新常态”,到司法环境保护“新常态”;从涉法涉诉信访“新常态”,到全民守法“新常态”……唯有法治,才是串连起 2014 年所有故事碎片的主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引领中国法治建设步入不同以往的“新常态”。涵养法治新常态必须具有规矩守法意识、公开监督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

3)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知识阐述如何涵养法治建设新常态?(9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材料二十八大后经济领域法治建设盘点:

1.根据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税收法定”的要求,将完成增值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立法工作。

2.2014年6月23日《食品安全法》首次大修。主要重点在加大问责机制、建立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方面。

3.2014年8月1日起,《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施行,商业银行依法收取服务费用。

4.2014年8月底,《预算法》大修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把政府的全部收支纳入预算范围,强化对预算的硬约束等;

5.2014年9月,银监会简政放权,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批准筹建民营银行。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发展法治理论、创新法治方式,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人民政协和公民应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12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经济立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起的作用。

(14分)

(3)依据材料三,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9分)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经济发展已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货膨胀的上限,必须从“只盯增速”转变为“区间调控”。不搞强刺激、大调整,而是坚持区间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坚持定向调控,从“事后救急”转变为保持“底线思维”;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喷灌”“滴灌”;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坚持“统筹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进行通盘考虑。“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材料二: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娱乐化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网民已占到35. 7%,呈递增趋势;互联网为满足内容需求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选择,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使网上内容贫乏的问题凸显。网上的内容资源从数量到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各国文化之间间的交流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某些强势文化的渗透将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

(1)结合材料一,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角度分新常态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所蕴含的哲理。(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怎样应对互联时代的文化冲击。(12分)

 

查看答案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材料一:2014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初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这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法律颁布于 2009 年,实施仅 5 年即面临大修。本次修改主要集中在“理顺机制‘用法律终结’分段管理、”“启用重典,罚款额度大幅提高”、“填补空白,网购等监管盲区将弥补”等多个方面。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经过了艰辛的历程。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十八大首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理念不断重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建设“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一探索历程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的,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修订食品安全法的必要性。(10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8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理念的探索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 (8分)

 

查看答案

(32分)告别了多年的高歌猛进,中国经济进入了趋势性的新增长态势。

材料一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材料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河南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重点完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以百姓诉求为关键点,牢牢把握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公平三条“底线”;以依法治省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提前2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总任务;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5.5%;坚持把城镇化推进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把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产镇融合发展之路。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过程中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河南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下了哪些功夫?

(14分)

(3)根据材料二,运用我国政府的知识,分析河南省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12分)[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