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千年古城扬州,贯穿城区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只有文昌路一条,随着城市发展,原有的道路...

千年古城扬州,贯穿城区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只有文昌路一条,随着城市发展,原有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出行的需要。2014年9月19日,历时三年建设的扬州瘦西湖隧道正式通车,这对于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缓解城市交通瓶颈的制约,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瘦西湖隧道穿越国家5A级风景名胜瘦西湖,景区内唐城、宋城等历史文物众多,搞大开挖行不通,工程设计者依据扬州古城池演变的历史和考古规律,采取“单管双层”的盾构方法,把掘井打到-10米以下,从而兼顾了节约成本、集约资源、保护文物三方诉求。

隧道所在地层为硬质黏土层,针对此类地质的施工在世界上尚属首次,无成功经验可借鉴。为此,施工方成立科研团队攻关,通过对盾构机冲刷系统、泥水分离系统的改造,终于解决全黏土层盾构泥水处理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瘦西湖隧道建设工程所蕴含的唯物论道理。10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扬州交通需要,结合景区构成和地质状况制定和实施隧道工程,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3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设计建设瘦西湖隧道,完善了城市交通网络,缓解了城市交通瓶颈的制约,体现了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3分) (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隧道设计依据扬州古城池演变的历史和考古规律,兼顾各方需求,施工中科研攻关,解决了世界性技术难题,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4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以瘦西湖隧道建设工程的兴建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唯物论道理的掌握和理解。唯物论道理是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知识,针对材料中的做法选择对应的原理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隧道的开挖是为了适应扬州交通需要,并且结合景区构成和地质状况制定和实施施工方案,这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该隧道的开挖,环境了扬州道路交通拥堵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隧道的开挖不仅遵循了扬州古城池演变的历史和考古规律,还在施工中科研攻关,解决了世界性技术难题,这体现了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考点: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是客观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日后,人们便用“夜郎自大”来比喻妄自尊大。“夜郎自大”主要说明了  

A.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B.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C.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D.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查看答案

2014年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们发现了大脑内的定位系统,一种大脑中内置的“GPS”,它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实现定位,揭示了高等认知能力的细胞层面机制。但“认知地图”的概念,究竟如何在大脑内形成,还需要探索。这说明  

①科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科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份 

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生理学研究的全过程 

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科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用碰撞的方法将微观粒子打碎,就像将两个西瓜用力相撞、撞碎,这样我们就能看到里面有些什么。寻找“上帝粒子”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先在强子对撞机内部将两个经过加速的质子相撞,然后观察它们撞碎后的“碎片”。材料体现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中,与“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哲理相同的是 

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