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甲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乙认为:“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丙认为:“人是架钟表,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骨骼是齿轮,人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是对命题、观念进行加减”。丁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中自我运动。以上观点分别属于
A.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心主义
C.相对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
《易传》主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同时又反对“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要求人们“知进退存亡而不失正”。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坚持一切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②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唐朝诗人李商隐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事物运动有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作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有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一是强调“马”、“白”、“白马”分别是动物、颜色和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二是强调 “马”的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作为马”“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这三点论证是
①唯心主义观点 ②唯物主义观点
③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辩证的观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教授独辟蹊径,采取药物诱导分化的方法,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癌症治疗途径。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②外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