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系统勾勒了“一带一路”路线图。同一天,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主旨演讲时透露,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也已经制定,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经在稳步推进。透过这些早期收获,“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即俗称的一带一路规划,行动文件则是愿景中涉及的具体项目内容。随着“一带一路”的行动与愿景已经正式发布,从4月13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开始推出的系列报道将使一带一路规划与愿景在国内外进一步深入人心,影响将继续扩大,规划的实施也将更为顺利。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巨大,为中国和相关国家将带来众多市场发展机会。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①联系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认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客观性。(3分)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联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存在着固有的联系,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正是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它使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来往更加方便。(3分) ③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带一路”的开辟和建设,就是立足长远加强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其广阔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3分) 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要求我们大胆支持新事物的成长。“一带一路”的愿景是美好的,符合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但是其发展过程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的健康发展。(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审题,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和题型。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等关系原理。发展的观点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途径和道路、发展的状态等原理。题型为体现类(依据类)试题,侧重于阐述世界观原理部分。“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正是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它使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来往更加方便。“一带一路”的开辟和建设,就是立足长远加强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其广阔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带一路”的愿景是美好的,符合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但是其发展过程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考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面对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的两难困局,某市想出了“生态补偿”的办法来破解,对保护自然生态有功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补贴。在近五年的摸索中,该市政府不断完善补偿办法,提高补偿标准,新的补偿办法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以及村落大小、人口多少,实现差别化补偿。而这五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企业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个人收入也不断提高。

结合材料,说明该市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举措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8分

 

查看答案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中国经济已进入到“新常态”。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的中国经济,在多年连续“两位数”高增长之后,增速趋缓;下行压力增大。对此国际舆论褒贬不一,有一股“唱衰中国论”断言:中国的经济模式正在“碰壁”,而且碰的是“像长城那样厚的壁”;如果中国未能做出需要的经济转型且惊人成功,完全可能最终落得个惊人失败。但大多数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最大自信。

综合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以“时下的中国自信”为主题写一篇时事短评。8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走过2014,迎来2015。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改革依然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密不可分。当前雾霾频发等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建设中的不当行为造成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也要统筹考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向污染宣战,实施最严格的环境污染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减少高能耗、高排放工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第三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新常态下的发展,将不再只有枯燥的GDP数字,而是更加注重百姓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质与生存环境。

    中央确定的经济生态领域8个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综合性改革方案,目前除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已经通过,其余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等7个方案仍在等待出台。新一年,更需要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把改革难点攻克下来,落到实处。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与人们自身的“心常态”相互融合,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为中国经济社会描绘一幅更加壮美的时代画卷。

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有关角度谈谈社会各界应如何为中国经济社会描绘一幅更加壮美的时代画卷?12分

 

查看答案

2014年7月3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宣告中国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它既是对前三十年经验的总结,更是对近年来各地的相关改革、尤其是城乡一体化改革的诸多偏差的全面矫正。《意见》的出台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教育需要导师;但是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可以自行上网查找所需学习的内容,网络却在“倒”师。这种从导师到“倒”师的变化,要求我们  

①勇于寻找新思路,适度否定现存一切事物 

②注意研究新情况,革新教育发展规律 

③与时俱进,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有机结合 

④敢于在实践中创新,实现教育的“自我”超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