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通过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从哲学上看,“智慧城市”
A.打破常规,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B.表明发展的实质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C.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D.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今年羊年春节,微信、QQ、支付宝中抢红包大战给大家增添了无限新乐趣,但是游子千里归家,家人团圆的场合,总低着头紧盯屏幕,频频滑动指尖抢红包,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这样的春节过法,未免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这启示我们
A.对新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C.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指出,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最大”与“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新兴”与“发达”携手、优势就会倍增,中欧在新兴和发达经济体合作中可以成为典范。“中欧在合作中可以成为典范”的哲学依据是
A.要考虑事物的各要素,明确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
B.要重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C.要着眼于事物的局部,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统筹考虑
D.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实现整体最优目标的合理方案
过去,人们认为杂草会抢夺果树营养,于是把草拔光,结果导致病虫害增多,农药使用量加大,形成恶性循环。现在,一些果园在果树周边保留杂草、灌木,以便益虫、小鸟栖息,结果病虫害明显减少,农药少用或不用,水果的口味也变得鲜美。这表明
A.人为事物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
B.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可以改变事物的规律性
C.尊重和服从规律是正确认识和创造规律的基本前提
D.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是开展生产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
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在课堂以外进行学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有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结论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了。这一观点是
A.正确的,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错误的,因为它否定了认识途径的多样性
C.正确的,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错误的,因为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2.“微课”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对知识体系的构建、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存在弊端而遭到了某些质疑。然而,微课因为简单快捷易操作、能有效激发人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方便学习等,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和赞扬。对此,我们应当
A.坚持以前进性取代曲折性的统一
B.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坚持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
“Asia”是古代西方人用来表示空间范围的一个词语,具体指的是爱琴海东部地区。15世纪以后,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亚地区才被归属到亚洲范围。“Asia”词意的演变表明
A.词语概念的内涵随实践发展而变迁
B.西方语言演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C.认识影响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真理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