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分)如今,春节已是一半过年,一半文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

(26分)如今,春节已是一半过年,一半文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农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为一轮。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尤其在新春伊始企望未来之时,用愿望点燃生活,这种生活观被年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和无限迷人。这种对年文化不断加强,共同认同,成为中国人一股巨大亲和力和凝聚力之所在。年是自然的,年文化是人为的,它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年前一切筹备的目的都是为了家庭,反映了对家庭幸福的企望与尊爱。年文化是极严格的。它依照自己特有的内涵,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载体。拿物品来说,苹果代表平安,自然就成为年节走红的礼品;梨子有离别的味,在岁时便被冷落一旁;年糕可以用来表示高高兴兴,它几乎成了年的专利品。故而,年文化十分鲜亮。

材料二欢快的鼓点、嘹亮的唢呐、色彩缤纷的秧歌服、桃红翠绿的秧歌扇、十里八村撵着看的村民……传统闹春活动曾经是农村过年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让新年变得更加热闹,给农民带来了很多欢乐。然而近年来,这种热闹的文化现象却已经慢慢从农村生活中消失了。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年味不像以前那样有滋有味了。究其原因,一是文化设施基础薄弱,文化活动不“接地气”,往往是“政府当主角,群众当观众”,有的地方建了乡镇文化站,却没有好的文化产品,建起农家书屋,却不符合百姓的口味;二是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文化失去了中坚力量和新鲜血液,后继无人;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不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常常无人过问、无钱办事。

(1)结合材料一,分析年文化体现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哪些道理?(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克服农村过年面临的传统文化缺失以增强年味?(12分)

(3)针对材料二中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年文化是对农业经济的反映。(3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年是自然的,年文化是人为的,它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幸福的企望与尊爱,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人们依照自己的理解赋予苹果、梨等特有的内涵,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对年文化不断加强,共同认同,成为中国人一股巨大亲和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体现了意识的力量。(3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农耕实践是年文化产生的基础,并推动年文化的发展延续。(4分)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扶持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3分)立足农村实践,加强农村文化创新,丰富年文化内涵,增强年文化活力。(3分)关注农民根本利益,理解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调动农民广泛参与,发挥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年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3分)加强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村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3分) (3)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走与农民相结合的文化发展道路。(2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农村实际出发,加强文化基础实施建设,发展符合农民审美需求的传统文化并不断加以创新。(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分析年文化体现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哪些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既包括辩证唯物论,也包括认识论的内容。考生结合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分别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反作用的、实践决定认识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克服农村过年面临的传统文化缺失以增强年味,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 解决农村过年文化缺失,要从农村的角度进行回答,同时,要从文化本身去解决,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的角度,再次是农民的角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文化与经济不可分割,最后从经济建设角度来分析。 (3)本题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二中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角度进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即可。 考点: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反作用、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决定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所谓经济“常态”,并不是指经济活动在一个长时期内稳定不变完全可预期的状态,而是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经济活动相对稳定特征的动态过程。因此,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历史阶段的“常态”表现具有明显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虽然经济总量取得了持续增长的瞩目成就,但反映了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结构性失衡却日益加剧、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抑制了创新型的增长,货币供给机制的美元化和高信贷与货币投放的通胀之路,本身对经济的系统性稳定造成了伤害。可以说,经济旧常态自身就有着向新常态过渡的内在要求。新常态是在中国通过高信贷、高货币投放而维持的高储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人口结构变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较为冷静的新认识。这表明,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多受到理性的约束。

材料二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衔接新老规划的关键之年。接下来的“十三五”将是一个以全面适应新常态为主题的五年规划期。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命题,其中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应成为两个重要的维度。所谓夯实硬底线,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社会保障底线,二是粮食安全底线。着手完善囊括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兄弟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减轻群众生活负担,给群众以安全感。夯实粮食安全底线,就要在战略上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谓软投资,即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该着手推进资源领域的产权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和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民间资本广泛进入更多领域。同时,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调整,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克服经济“旧常态”的弊病,适应并推动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新常态”下“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相关论述的合理性。(12分)

 

查看答案

对下图漫画所包含的哲理解释合理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查看答案

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下列语句蕴含的哲理与之相近的是

①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④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近日,世界银行在新加坡发布首个东亚城镇化报告称:城镇化是把双刃剑,在推动城镇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快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保护弱势群体,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这启示我们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A.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B.要学会分清主流和支流

C.坚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统一        

D.要全面分析并推动推进城镇化发展

 

查看答案

欧洲两位物理学家因1964年预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近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通过强子对撞实验已探测到该粒子的存在。这印证了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人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