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启示我们
①人人都应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用自己的行动争取和平
②我国应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④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据《论语·颜渊》记载,针对鲁哀公感叹钱不足用,大臣有若建议他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他认为百姓不足则君不足,百姓足则君足。若在一定时期内,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示能支撑有若建议的正确组合是
A.①→②→③ B.④→①→③ C.②→③→① D.②→④→①
小华准备购买某企业新发行的债券,通过查询该企业近几期债券的利率,绘制了下图。相对于稳定的国债利率,该企业债券利率从第2期到第3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企业运输成本上升
B.新产品受市场欢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C.面临高额关税,企业国际市场份额下滑
D.海外投资失误,企业债务负担大幅增加
甲、乙、丙为三种不同的相关商品。假定当乙商品的价格上升10%时,甲商品的需求变动量为10单位;当丙商品的价格下降10%时,甲商品的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乙商品的价格上升10%、丙商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甲商品的需求减少30单位。由此可以推断
①甲和乙是互补商品 ②甲和丙是互补商品
③甲和丙是互为替代品 ④甲和乙是互为替代品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有机蔬菜占据了展厅的重要位置。面对光鲜亮丽、没有污染的有机蔬菜,市民充满了矛盾之情,谁都想购买,然而由于其价格较高,不少市民望而却步。以下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有机蔬菜“没有污染”的高品质决定了“其价格较高”
②“市民充满矛盾之情”体现了商品基本属性之间的对立关系
③“不少市民望而却步”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
④“有机蔬菜占据了展厅的重要位置”说明了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全民阅读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今年两会首提“书香社会”的概念,再到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畅谈读书体会,并“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这不仅是彰显时代文明,提升民族素质的内在要求,更是使我们每个人成为中国梦参与者和书写者的“梦之队”一员的现实需要。
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 “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之类的读书故事和“开卷有益”的社会共识。但曾几何时,国人这种爱读书的文化传统似乎已风光不再。一组调查数据或可佐证当下的读书危机:中国每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2.37本,韩国11本,俄罗斯超过20本,日本32本,以色列最多达62本。谈及“阅读危机”的成因和推动全民阅读时社会上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怪罪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没有大把时间去读更多的书;有人说是信息科技惹的祸,它诱发了一目十行、浅尝辄止的浏览式、跳跃性和碎片化的“浅阅读”陋习;有人认为全民阅读氛围难以形成,阅读危机积重难返,阅读的软硬件差,人们爱读书的习惯不可能再培养起来。
材料二: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当知青的时候,可以走30里地,去向另一个知青借一本《浮士德》,看完之后,再走30里地送回去。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都是他喜欢的作品。他还强调,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对“不同声音”的看法。(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说明习近平如此喜欢读书的原因。(10分)
(3)请你就推动“全民阅读”设计两项活动并说明理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