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节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节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也叫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材料二: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材料三:要说羊年春节最火的什么,那无疑是抢“红包”!羊年春晚最大的国民行为是抢红包。马云、马化腾利用一个小小的手机红包就把央视举全国之力、精心准备半年之久的新民俗“春晚”给打败了!有人说:红包秒杀传统一切广告形式的秘密就是体验、就是参与感、就是连接!这是互联网产业最具优势的地方。在中国最强势的超级广告平台春晚的直接带动下,微信支付、支付宝伴随着红包迅速向全民普及渗透,腾讯、阿里巴巴做了一个做梦都会笑醒的广告。

1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对全民抢“红包”现象谈谈你个人的认识。12分

2结合材料三,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说“腾讯、阿里巴巴做了一个做梦都会笑醒的广告”?10分 

3“红包”如何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你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就发“红包”提两点建议。4分

 

(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春节派红包是华人新年中的传统习俗,是表达祝福和祝愿的活动,历经多年演变却始终存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在继承中发展。春节送红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活动形式,这一习俗到今天仍然盛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又赋予了新的内容。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微信和支付宝红包的普及渗透。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正是信息技术的出现才使得微信和支付宝红包的新形式得以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每点3分,其他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2)①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分) ②辩证法对每一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2分) 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分) 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要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4分) (3)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坚持适度原则;③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答出其中两点记4分。其他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对全民抢“红包”现象谈谈你个人的认识,属于认识类主观试题。“红包”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又原有的长辈送“红包”到如今的网络抢“红包”说明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学生可以从为什么要抢“红包”、为什么会通过网络抢“红包”等角度思考答案。从为什么要抢“红包”角度,可以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说明理由即可;从为什么会通过网络抢“红包”等角度,可以运用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等知识说明原因。 (2)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要求说明为什么说“腾讯、阿里巴巴做了一个做梦都会笑醒的广告”,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是小切口试题,要注意对知识的挖掘深度。腾讯、阿里巴巴摆脱传统广告的方式,而是设计了“抢红包”这个与众不同的方式,让消费者在抢红包中达到最佳的广告效果,为人们所喜爱,这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所以学生可以从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本质及其方法论角度分别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3)本题属于建议类主观试题,要求为如何发放“红包”提出两点建议,要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进行回答。企业发放红包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可以提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适度原则等建议;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建议企业: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等。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新的途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意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力推进改革,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椰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释放民智民力,增进大众福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再次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材料一中关村是中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是科技创新的代名词。这里有联想、京东、小米、百度、清华控股等一批领军企业;有日益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包括27家创新型孵化器、110多家社会组织;有“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的精神和“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风气,无数有梦想的人聚集在中关村的旗帜下……这个号称中国硅谷”的地方,通过改革释放出创新创业的活力。

   材料二今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清单部分

1月7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的措施,促进行政权力法治化,营造便利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2月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和转变职能,便利投资创业、规范市场秩序。

2月2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

3月11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1根据上述材料,简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意义6分,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对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启示。8分

2结合表格,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在推进创业创新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2分

 

查看答案

全面深化改革应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段话说明改革要

①把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②辩证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③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④统筹兼顾,抓住主要矛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时强调,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必须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由此可见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在“一国”的共性中把握“两制”的个性

②要集中全部力量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坚持“一国”,更要坚持“两制”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内地和港澳在“一国”统一体中坚持“两制”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在现阶段,原环保法已经暴露出立法理念已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法律定位不清晰等诸多缺陷和不足。从哲学角度看

①事物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较为完善的过程,新法必然取代原法

②新事物是具有更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新法相对于原法不一定就是新事物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所以必须明确生态保护红线

④真理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转化为谬误,法律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国家教育部决定在2018年高考中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范畴。据此完成下题

1.针对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社会上有不少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样可以化解传统文化危机;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投入过多精力学习传统文化会影响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赞成者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反对者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

③传统文化能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的人格

④传统文化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针对国家教育部决定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社会上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他们各自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代表不同的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产生上述不同观点的原因是 

①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            ②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④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