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其含义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去它的一半,千秋万代也截不完。这句话
①包含了对立统一思想 ②违背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④未看到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这是一则列入教科书的工业设计案例:“面包机出口价4美元,煮蛋器3美元,通过工业设计把两种功能合成在一台设备中,原理没有改进,成本没有增加,出口价立刻上升为12美元。”从哲学角度看,实现利润倍增的秘笈在于
A.注重联系,系统优化,追求综合效益 B.立足现实,解放思想,不断适应变化
C.舍弃传统,批判创新,变革思维方式 D.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赢得竞争优势
门捷列夫说:“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这句话说明了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真理和谬误在生活中的地位相互平等,相互转化的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
④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4年第2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AIDS 2014)在墨尔本召开。科学家们已学会如何用HIV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来防止病毒的复制,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死亡率急剧下降。但研究人员至今还未找到如何从体内完全清除病毒的方法,因为与任何其他病原体不同的是,艾滋病病毒似乎天生就有潜伏和无法检测的能力。对此,丹麦研究人员提出 “先踢后杀”(kick and kill approach)疗法,力图将病毒从其藏身之处激活,然后杀死它。这表明
①实践是按照主体的内在本性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趋于真理的上升的过程
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实践出真知,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亲身的实践
C.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人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有一种观点认为7%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底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上限。人们对这一目标的不同看法
①折射出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主动创造性
②是由是否如实反映客观对象决定的
③表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
④受认识的立场、能力和水平的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