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形象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
材料一:为顺应全球传播时代的潮流,我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确立了以下思路:一是处理好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国家形象的塑造既取决于该国的国情国力实际,同时也取决于自身的塑造能力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二是处理好国内公众与国外公众的关系。由于国家间的利益矛盾和文化差异,国内公众对本国的认知与国外公众对该国的认知会有差别,需要正确引导国内外社会舆论的互动。三是国家形象的判定标准与传播之间的关系。传媒对国家形象的判定有双重作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加强对国际主流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多样性知识,分析我国塑造国家形象的依据。(12分)
材料二:过往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如今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在日益多元化的进程中通过对碎片化形象的整合而实现的。作为次国家行为体的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每一个行为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开始承担着与自身相符的责任,“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的理念对于不同层级的行为体都是适用的。
(2)联系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能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中应该怎么做?(10分)
(3)“凡我在处,便是中国”,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当代学者崔卫平的“你所站在的那个地方,就是属于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人便是什么。你内心光明的时候,中国便不再黑暗。”无不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觉的历史担当。请你写出从中得到的两条感悟。(4分)
(26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1日,新修改的(公司法)正式第一次,标志着以简化程序,降低企业登记门槛的商事制度改革开始全面实施。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商事制度改革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最终使企业和劳动者受益。联系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商事制度改革是如何使劳动者受益的。(14分)
材料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立法工作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善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草案。下面表中列举出针对部分现实问题进行的新修改。
(2)结合材料二,分析表中(立法法)修改后的相关规定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2分)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2014年《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曾刊登过一组百年来中国人表情的老照片:清末的麻木和沮丧,民国的希冀和迷茫,新中国的亢奋和激昂,改革时代的自信和飞扬…哲人说:“世间一切,尽在脸上。”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不同时代的国人表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④国人表情的变化是社会意识反作用的集中体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荷兰著名的代尔夫特蓝瓷的蓝色异常浓郁,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都源于特别的制作过程,画师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氧化钴黑色成分的颜料,经过特别烧制,发生化学反应,黑色就会变为著名的代尔夫特“蓝”。这种特别的制作过程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B.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具体条件创造联系
C.立足于实践探索,建立新的人为事物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根据主观愿望变革事物
人体褪黑激素一般在黑暗条件下分泌,有助于调节和促进睡眠。而科学研究发现:以iPad为首的便携式数码设备会促发睡眠障碍,从数码荧屏投射出的光线会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从而扰乱人体生物钟。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
A.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来自意识的自觉选择性
B.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制约和调节作用
D.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感应的特性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化引经据典,盘点旧岁,谋划新年,并希望国人重视家庭建设,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从中我们感悟到
①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②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其长期的生活体验
③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寓于家人爱之中
④人们对家的感悟取决于个人的文化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过云的一年,习近平多次在公开讲话中引经据典,很多古语名句富含哲理,给人启迪,下列对古语名句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履不必同,期于适足口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特殊性
④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