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8分)2015年8月25日,首届“互联网+”与新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互联...

28分2015年8月25日,首届“互联网+”与新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互联网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也倍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相关指标对比表

满分5 manfen5.com

注:据统计,“互联网+”产业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意义。8分

材料二“互联网+”的模式可以拓展复制到更广阔的非经济领域,“互联网+政治”“互联网+文化”也在相应领域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通过社交网络为交管部门提供道路拥堵信息;民间环保组织依据政府公开的环境数据绘制“污染地图”,帮助政府监管污染企业;市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向市民征集建议;域管部门请商户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打分……公民与政府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如何利用“互联网+”使公民和政府形成合力。6分

材料三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备受关注,微博打拐、免费午餐、衣加衣温暖行动、冰桶挑战……。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让社会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微公益,毋宁说是微革命,中国更多是微观的,正如一位智者所言:“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不停努力,中国便会更好”。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开展微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8分

4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智者的观点。6分

 

(1)(8分)有利于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促进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每分句1分,不超过8分) (2)(6分)通过互联网问政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丰富公民行使权利的渠道,维护公民权益,方便公民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执行、监督。(3分) 政府借助互联网更加便捷地与公民沟通,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科学民主决策;创新社会治理,更好的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利用互联网实现政务公开,提高透明度,自觉接受公民监督。 通过上述举措做到为人们服务、对人民负责。(3分) (3)(8分)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开展微公益活动,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③文化影响人,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开展微公益活动,有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微公益的开展,凝聚了社会力量,使中国更美好。(每点2分) (4)(6分)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每个人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关注社会奉献社会,才能使作为整体的国家更和谐更强大。(3分)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做好量的积累。通过每个人的不停的努力,持续的积累,国家才能实现新的跨跃。(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意义。意义类主观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企业的经营、就业的意义、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有关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利用“互联网+”使公民和政府形成合力。解答本题一是要注意本题的知识范围;二是要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与政府在越老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因此,本题就可以转化为运用《政治生活》中公民与政府的相关知识来分析互联网给二者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对二者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的要求。具体可从公民应依法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地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从而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来阐述;可从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和转变政府职能来阐述。 (3)本题考查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开展微公益活动,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回答一般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的句型表达。通常的“意义”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所以在审题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通过本题的设问可以看出,本题主要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对经济政治、文化对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并注意结合开展微公益活动进行分析。 (4)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知识,设问指向“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不停努力,中国便会更好”。解答时明确知识限定下基本理论包括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上升和前进,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然后回扣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等知识分析。 考点:企业的经营、就业的意义、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民的政治参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战后,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高规格地开展纪念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

A.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B.以实际行动有力回击日本否认、歪曲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

C.传递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捍卫和平的正能量

D.表明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2.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日本一些政治组织和政治人物依然在想方设法抹杀历史。这种抹杀表现在篡改历史教科书上,表现在对侵略行为的百般抵赖和狡辩。8月l 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安倍谈话虽涉及“反省”,但措辞暖昧、诚意有限。今年3月9至1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日本期间,在东京发表演讲,指出正视    历史是德国重返国际社会的前提。战争是德国的沉痛记忆,德国永远不会忘记历史。德日两国之所以对二战历史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①价值判断基于价值选择          

②价值判断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③价值判断与人认识事物的角度有关       

④价值观决定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2015年7月15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确认,“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已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14日7时50分成功从距冥王星1.25万公里处飞掠,并陆续传回最新冥王星以及它的卫星卡戎的照片,“新视野”号成为人类首颗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为神秘和鲜为人知的星球之一,其发现要追溯到85年前,2006年因轨道形态特质被降级为矮行星。这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②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③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④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

①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

③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

④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该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查看答案

对下边漫画中公鸡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①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②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