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带一路”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材料二秉承“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哲学理念,中国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的建设必须把握以下特性:一是发展性。经济带建设着眼于沿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求合作国家的主权让渡,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互连互通,促进沿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共赢性。沿线各民族都要从交流中获益,不是一方得,一方失的零和交易,而是双赢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当代文化交流的意义。8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依据。8分

3结合材料二,试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10分

 

(1)①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多民族文化平等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分)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分) ③有利于中华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3分) (2)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沿途各国间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4分) ②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我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相互开放、互利合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4分) (3)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沿线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走和平发展之路。(4分) ②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要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保障各国共同发展的权利,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分)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经济带的建设要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做零和交易,实现双赢。(3分) (学生如果从“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角度回答,只要论证合理。也可得2—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设问指向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当代文化交流的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知识回答。 (2)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然后运用上述知识分析现实意义,实现知识与材料的结合。 (3)本题考查“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设问指向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明确知识范围,主要包括:国际社会的成员、国家利益、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然后运用上述知识分析具体的做法,并注意结合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考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国际社会的成员、国家利益、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我国的外交政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辨析题10分

投资、出口、消费,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在经历几十年投资、出口引擎带来的高速增长后,原来某些靠出口、投资拉动的红利在消逝。启动内需、扩大消费,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时,被看作是最具有持久力和最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引擎”。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是启动内需这一经济发展“引擎”的关键。据此,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最终要靠消费拉动,只要扩大消费,就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请运用《哲学与生活》中联系观的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辨析。

 

查看答案

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主要是

A.要自觉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B.要抓住机遇,努力促成质变

C.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D.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查看答案

依据巴纳姆效应,人往往具有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星相学正是钻了巴纳姆效应的空子,让部分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平均描述的陷阱。从哲学上看,这些中学生

A.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B.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转化

C.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否认了矛盾特殊性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

 

查看答案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小分子硫醇一直以来被视为消除生命体有害物质的“清道夫”。日前,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它们除了具有清除毒害的保护性功能,还具备“导演”抗生素精密合成的建设性功能。该发现揭示了以硫醇化学为核心的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改变了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为设计和创造新型人造“生命细胞”并在“细胞工厂”中实现含糖单元的新型生物基化学品的“生物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这说明了

①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被推翻

②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认识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③人类可以在对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

④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为设计和创造“生命细胞”奠定了物质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