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新常态”已成为中国最新、最高频的“热词”。以前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超高速增...

材料一“新常态”已成为中国最新、最高频的“热词”。以前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带来了诸多弊病,包括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产能过剩、低效率,以及导致发展错过了最佳的结构调整时期和技术创新时期。总的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面对新常态,关键在于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清除制约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等的体制机制“藩篱”,调整好结构,发展好高新技术和培育好人才,保持一个常态的经济增长。

材料二城乡户籍制度是被普遍批评的一种具有福利身份区隔和歧视性的制度。目前我国共有2.6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但长期以来“户籍差别”所造成的“身份差别”,让他们感到城乡间的“高墙”。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已刻不容缓。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角度说明应如何认识并适应新常态? 16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12

 

(1)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从总体来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 (4分) ②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适应新常态要把握关键,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关键。(4分) ③适应新常态,适应新变化,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分) ④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总的来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4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根源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同时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3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此项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3分) ③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此改革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需要。(3分) ④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此项改革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首先要明确原理范围,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故该题需要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从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特殊性、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等角度加以具体分析。“从总体来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说明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面对新常态,关键在于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全面深化改革”,说明要抓主要矛盾,抓关键;“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说明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的来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该题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做出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起促进作用,这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户籍制度改革是上层建筑的完善,能够适应并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户籍制度改革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里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A.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查看答案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习近平在谈到“制度自信”问题时说“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这主要表明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发展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辩证的否定是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