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

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米的淮河,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使淮河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淮河这条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经过人们的努力改造,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

材料二: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在华沙气候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它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有重大意义。《战略》确定的适应气候变化重点任务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合理规划开发活动;二是加强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三是加强灾害监测预警。

1运用辩证唯物论关于物质和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做到人河和谐共处?15分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中,是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12分

 

(1)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要做到人河和谐相处,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实现人水和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 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每点5分,共15分。第①点若回答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实现人水和谐共处,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可以得5分。) (2)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我国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有意识有目的地提出今后在气候问题上的应对策略,体现了这一点。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我国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正是为了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以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 ③我国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每点4分,共12分) 【解析】 (1)通过审读设问可以看出,本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生活与哲学,考查的知识指向是物质与规律,考查的知识点有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答本题时可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从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等角度作答即可。 (2)通过审读设问可以看出,本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生活与哲学,考查的知识指向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内容。解答本题时可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等角度作答即可 【知识定位】世界的物质性,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方法总结】材料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 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 主体 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有原子构成的。

1材料一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4分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2分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6分

3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什么?2分请具体阐述它的内容。8分

 

查看答案

一个由中、美、俄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给食盐施加20万大气压,生成了一些“不可能”的物质如氯化三钠和三氯化钠。按照传统化学教科书上的规则,这些物质本不该存在。科研人员制造出“本不该存在”的化学物质,表明人们

①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实现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及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④依据主观意愿决定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5年底,广州市地铁一号线将全线贯通。届时,广大市民可畅享地铁出行的便利。谁能想到,世界上首条地铁的设计灵感竟源自老鼠洞。这表明

①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的     

②灵感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意识有时候是灵感的产物     

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查看答案

明代农学家马一农说:“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我国古代丰富的农学思想对古代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D.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查看答案

生物学界一直对“巨大叶片植物在自然界为何很稀少”未能作出科学解释。最近,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晴朗天气下植物叶片边缘可能出现因高温灼伤而“干枯”的现象,导致叶片边缘部位的生理功能受到抑制,从植物生理学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这说明

A.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B.只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