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专家预测符合这一条件的家庭大致只有200万左右,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12分

2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提升我国人口素质提出合理的建议。10分

3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孩”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人口政策也要作相应调整。(4分)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人口政策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对人口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变化。(4分)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人口政策的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4分) (2)国家: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6分) 个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4分) (3)不赞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已改变;新的人口政策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赞同: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人们受“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人口数量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之一。 (本问属开放性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分,但不超过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唯物史观,题目类型认识类,问题指向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解读设问,唯物史观范围内,人口政策是社会意识,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上层建筑,人口政策的演变,可以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在联系材料,组织语言的时候,要对应上述理论,围绕人口政策的变化调整,进行分析。 (2)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提升我国人口素质提出合理的建议。解读设问,人口素质可以从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又由于本题措施类的题目,没有限定行为主体,基本思维方向可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来讲,国家层面文化方面,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国家层面道德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个人层面,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3)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是否赞同及其理由。解读设问,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选择赞同哪一种观点都可,但必须理由充足,如果选择不赞同,则要强调时代的发展,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发生改变,同时新的人口政策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如果选择赞同,则要强调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体即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传统思想影响人的选择。 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发挥财政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受国际市场影响,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已出现十二连跌。与此同时,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依据国务院制定的《消费税暂行条例》,连续三次上调产品油消费税,实现了提税与降价同步。连续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对消费产生了影响,但是最终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材料二2013年3月,32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合提交了《关于终止授权国务院制定税收暂行规定或者条例的议案》。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201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首次在立法中明确了税收法定原则。根据税收法定原则,明确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该修正案草案将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提高成品油消费税为什么能够通过影响消费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确立税收法定原则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2分

 

查看答案

边的漫画《追捕》作者:吉俊明启示我们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

满分5 manfen5.com

①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②在矛盾的对立中把握同一,促进事物变化发展

③发挥关键部分的作用,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科学态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疟疾和艾滋病是两种不同的传染病。近日,研究者们在对同时患有疟疾和艾滋病的患者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提下,感染疟疾能帮助免疫细胞识别并清除潜伏的艾滋病病毒。上述研究发现进一步证明

①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②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联系既是具体的又是多样的

③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矛盾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④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转换既有普遍性又有条件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实践出真知,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亲身的实践

C.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人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查看答案

北大教授周其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不以学者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官员的意志为转移,人往哪儿流动是有道理的,我们还是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从哲学角度看,这里的“敬畏之心”说的是

A.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B.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 尊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        

D.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一个过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