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材料三: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哲学观点其基本主张,并分析两种观点的共同点。8分

2分析材料三反映的哲学观点及其基本主张,材料三和材料一、二反映的哲学观点的根本分歧是什么?5分

 

(1)材料一把自然神化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3分)材料二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其基本观点是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3分)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属于唯心主义 ,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2分) (2)材料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其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3分)材料三和材料一、二反映的哲学观点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何者为本原的问题。(2分) 【解析】 (1)本题属于体现类的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材料一把自然神化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材料二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其基本观点是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属于唯心主义 ,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考点定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解题方法】关于知识范围的审题看清问什么: 政治问答题归根到底,无非就三种题型,每种题型的思路和答法还是略有区别的. 1. 是什么(what):体现了,反映了,说明了,表达了,含义,区别,联系,关系….. 2. 为什么(why):为何,为什么,之所以,原因,意义,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作用,理由,影响,道理,依据……. 3. 怎么样(how):怎样,如何,途径,分析,启示,建议,措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巴西科研人员通过反复研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具有特定DNA序列的蛛丝蛋白,进而制作出世界上首条人造蛛丝。这种人造蛛丝不仅具有弹性好、韧性大等优点,还能够生物降解,未来有望在纺织材料、医疗和飞机船舶制造等领域得到应用。人造蛛丝的成功研制说明

①人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④离开了对规律的尊重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都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查看答案

有一副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下列观点与这副对联所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B.飞矢不动

C.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查看答案

下图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满分5 manfen5.com

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查看答案

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对“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