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但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封建法律的服务对象是地主阶级,其着力维护的是专制主义统治,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废法,权大于法。尽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现,内在的需要“法治”的支持,“法治”思想成为法盛政兴的必要条件。分析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许多“法治”思想对今天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有人从历史发展中得出结论:“建设法治中国,我们要传承古代法治思想。”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理由。(10分)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刭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1)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14分)
(2)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0分)
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描绘了一个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与有效沟通,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推动认识变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传统能源汽车便于人们使用但由于其污染正在受到限制,而新能源汽车低污染但由于充电不方便等尚未完全被人们所接纳。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要有一个渐进过程。这说明( )
A.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从被拒绝到被接纳的过程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D.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记者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们,除了在周六周日要上兴趣辅导班之外,还要在每周一到周五的晚间上一些课程辅导班。业内人士表示,适当的兴趣班能够增加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但是大量的课程压力起到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发展是通过质变完成的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为克服超限效应( )
A.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解决矛盾
B.坚持适度原则,保持事物性质稳定
C.充分发挥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
D.加强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