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和”的文化推动国际关系和平发展。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这样的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早就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文化基因。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中国“和”的文化以及和谐相处的国际观。他多次指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乔清举认为,我国的外交战略和举措中越来越自觉地运用“和实力”的理念来处理对外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亚投行筹建等都是例证。乔清举认为,在当今世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建立民主正义的国际秩序,从而实现的人类永久和平愿景,将是中华文明改写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
(1)“和”的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深远持久。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和”的文化能影响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原因(12分)
(2)“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无非是说“有我就没有你”的道理,运用矛盾对立统一属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修昔底德陷阱”不适应中国的原因。(10分)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请就世界和平发展写两条口号。(4分)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尊重经济规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材料一: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
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强调十三五规划尊重经济规律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2015年11月06日李克强总理向政协会议解释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指出: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但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滞后,表现在:创新驱动不足、结构性改革还不到位;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失衡;低端制造业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传统出口与投资亦不能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中高速增长以及社会公平、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经济规模增长至此需要换档。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怎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14分)
地方立法广东开先河 分三批确定17市立法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作会议小结并高度肯定广东在地方立法工作的经验及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他说:对于刚行使立法权的设区的市来说,从赋予立法权的目的看,应注重体现地方特色,着力解决当地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那些不能通过全国、全省统一立法解决的问题。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
①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
②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要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习近平曾提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这段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全世界最深的暗物质探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扩建进展顺利。中国“千人计划”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季向东表示,随着实验探测灵敏度的提升,中国人有望率先找到理论预言的一类暗物质粒子,“我们已接近发现暗物质的边缘”。这表明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科学理论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15年9月23日,十一位文艺名家做客人民网共话新时期文艺发展。到场的文艺名家围绕“当代中国文艺的使命”“人民文艺的力量源泉”“创作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文艺精品”等话题各抒己见。这说明
①文化对经济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