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①物质决定意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不论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由物质决定。所以说精神不是万能的,认为精神的作用是万能的,是唯心主义观点。 ②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没有精神,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的精神力量,要使精神转化为物质就成为空话。因此,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的观点,属于辨析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分析说明精神不是万能的原因;然后可以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即可。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2月9—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既有稳字当头的不变,也有着力点的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知识,分析2015年经济工作“不变”与“变”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三个“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形成了体现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大众需求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把国情同世情结合起来,既立足国情、扎根本土,又洞察全球风云、把握世界潮流;既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民族性,又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三是把科学认识同价值目标结合起来,坚持在理论创新中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指导性的基本理念和哲学基础。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必须既立足国情、扎根本土,又洞察全球风云、把握世界潮流?

2上述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基本特征?

 

查看答案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查看答案

2015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A.特别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B.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C.处理好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D.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

 

查看答案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2015年“两会”前夕,人民网对“2015年两会热点话题”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局部见下表。

满分5 manfen5.com

注:网上调查的参与者以中青年人为主,其中既有非农业户籍人口,也有大量农业户籍人口;网下的电话调查对象则集中在城市居民。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调查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A.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不同的认识结果

B.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C.不同的人难以形成同样的意识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