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1967年5月23日,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屠呦呦所在的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
197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她再次翻阅大量中医药典,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的启发,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醚冷浸法低温提取,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次年,“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由于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作出的革命性的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提取成功的原因。
(3)在国家鼓励万众创新的今天,请就如何实现文化创新提出两条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数据技术”无疑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当你在微博等社交平台抒情或发议论的时候,华尔街分析师正通过网站后台收集你的情绪变化,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还有一些企业则凭借技术优势进入竞争对手的网络搜集数据,在商战中赢得主动,跨国公司常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在全球优化供应链和市场;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迅速找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能够最迅速的传导至上下游产业,减少社会生产的盲目性。
材料二:“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制约因素:国家没有设置与“大数据”相关的管理协调机构,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数据标准;“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匮乏;“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欠缺;一些外国政府和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威胁我国信息安全,公民隐私也因此暴露等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大数据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应如何更好地解决“大数据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是不可能的
②既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又不能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
③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树立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某校宣传栏中写道:“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这段话告诉同学们应该:
①立足实践,推动思想的深化 ②适度娱乐,防止矛盾的转化
③抓住机遇,突破条件的限制 ④树立理想,促进自身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
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为全年经济增速为7%左右,较之2011年的9.3%、2012年的7.8%、2013年的7.7%、2014年的7.4%呈现出下滑态势。这种经济增速下滑、风险凸显以及红利转换的状况,究竟是后危机时代短期的不稳定性,还是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学术界争议颇大。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争议表明
①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互相包含的
②认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由于主体的方法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因主体的实践经历而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可见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②声称者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
③声称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
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