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政治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下列行为判断正确的有
①甲对政府工作提出批评,说明政府没有合法行政
②乙参加了本社区居委会选举,证明乙直接行使了民主权利
③丙找信访办反映过拆迁问题,表明丙参与了民主管理
④丁参加了燃气价格听证会,反映丁参与了民主决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3年A国甲企业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M商品的价值量用货币表示为96元,甲企业的年产量为10万件,A国与B国的汇率比为1:8。2014年该企业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同时B国货币对A国货币贬值20%。不考虑其他因素,则2014年该企业生产M商品的价值总量用B国货币单位可表示为 万元。( )
A.12500 B.9600 C.8000 D.10000
材料一: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介绍2014年知识产权工作情况时表示,2014年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924件4859人,提起公诉5156件8834人。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2.8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3万人,涉案总价值177.9亿元。
知识产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据专家推算,当前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我国不到27%,而美、欧等国接近40%。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何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从两会前夕媒体推出的各类调查中,可以获得直观感受——收入分配、反腐倡廉、社会保障、医疗改革、教育公平等成为热点话题,“获得感”所追问的,有切身利益的保障,也有公平正义的实现,有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有政风社风的净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所得到的满足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阐述我国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原因。
(3)请就如何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出两条建议。
材料一:2015年中国经济将步入“新常态”的攻坚期,经济下行面临较大压力。在新常态下,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投入获得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企业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与配置加速,企业的国际化将成为一种常态。
材料二: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了签署仪式,各方商定将于2015年年底之前,经合法数量的国家批准后,《协定》即告生效,亚投行正式成立。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新生事物,亚投行的未来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方面,亚投行主要贷款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大、周期长、盈利弱,且政治风险不小,安全环境多变。亚投行如何在众多基础设施项目中进行取舍和平衡各国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亚投行需要创造国际多边银行的最佳实践,努力让参与者都能满意,协调难度大,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开放包容心态和合作共赢的理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磨合和完善,世界应该对亚投行的探索和不断完善过程给予必要的宽容和包容。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我国企业应怎样主动适应“新常态”,谋求更好的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观的知识,分析中国在亚投行未来运行中应有的战略思维。
9月3日,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国际社会对此反应不一,有点赞的,也有不理解甚至质疑的。由此可见
①认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差异
③立场的不同往往导致价值判断的主体差异性
④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观的、有选择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②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④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