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在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下,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科技自主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创新”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凭借技术创新,开始挑战全球的行业领先者,并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系、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

3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为政府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提出几条建议。

 

(1)①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投入的持续增加为科技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国家财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财政支出持续增加是科技创新取得瞩目成就的物质保障。 ③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⑤坚持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 (2)①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形成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③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3)①切实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工作效能,优化服务质量。 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创造力。(理论部分若答出“坚持依法行政、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可给1分) ③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完善制度政策,保护知识产权,维护社会公平,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解析】 (1)本题以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发展”为背景,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经济生活中“财政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对外开放”、“企业的经营”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梳理出线索:根据从“国家”的角度找原因,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为科技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直接原因是国家高度重视一一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优势,具体原因一是财政资金投入的增加即财政的作用,二是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可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的角度分析说明,三是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因此可以从坚持对外开放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试题。本题综合性较强,考生需要熟悉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如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结构,企业的信誉形象、品牌、规模,经营管理方式、技术水平与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等,然后将这些知识与科技创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为政府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提出几条建议,属于措施建议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即知识范围的限定和行为主体的限定,只能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知识提出建议。由材料信息可知,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主要是提供制度支持,营造良好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联系到政府的责任、职能和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依法行政)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财政的作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政府的职能、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复习指导】破除知识的碎片化、构建网络、重组优化知识,形成宏观思维体系 二轮复习要注重整合知识,建立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更加系统化、网络化。网络化的知识,容易找到各知识的连接点,便于学生理解,从而形成发散性思维。这些都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性工程。文综高考政治试题特别是主观性试题往往不只是考查某一个知识点,而是把政治学科内的知识点整合起来,放在一个知识块或知识链中去考查,体现学科内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把各个模块内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各个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去思考经济现象、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从政治学角度去思考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等等。另外,还要把握教材与热点之间的联系,把时政热点问题回归到教材的知识网络中去,用教材知识分析说明。例如二轮复习需要重组的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第一单元: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跨单元); 第二单元:经济全球化下的企业经营(跨单元);第三单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修动大·跨单元);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动大·跨单元)。 2对教材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梳理。在按考点复习在基础上。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梳理,每复习完一个模块,要提纲挈领,构建知识集成块,绘出框架图。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以及知识结构的建构 ,对于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易错点、易混点要讲清,做到点清。学完课本之后,学生应该对易错点做到心中有数。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点明,线要连好、条条清晰,叫做“线明”。要帮助并教会学生建构“知识树”,并能做到想一点、连一线、带一面,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年是中英两国间首个文化交流年,双方将开展一系列活动交流互鉴。

材料一金秋时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0年来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问开启了中英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访问期间,中英两国确立了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意味着未来中英双边关系进一步具备了全球合作的视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材料二中英两国都曾创造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习近平在白金汉宫晚宴上说道:“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和四大发明在英国文化和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国富论》、《天演论》等英国名著则为近代中国思想界打开了全新视野;中国丝绸和瓷器曾经令当时整个英伦为之倾倒,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则使世界丝绸业和制瓷业脱胎换骨;……英国民众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对中式教学法的宣介,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同样这部片子在中国网络上的热播,也让中国民众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一,说明开启中英两国关系“黄金时代”蕴涵的政治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应如何推动中英文化交流互鉴?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这是因为

A.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B.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C.劳动群众在改造规律中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D.劳动群众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查看答案

2015年8月12日,在成绵高速绵阳往成都方向处,一辆货车发生侧翻,车上20多吨梨子散落一地,引起附近村民疯抢。哄抢者真的缺少这些物资吗?并非如此,一是占便宜的心态,二是凑热闹的本能,有好处为什么不去捞点儿?这是国人的常规心态,即便是我们早已是衣食无忧。这说明( 

①尽管客观上生活富足,但意识容易指导人们作出破坏社会的行为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从众心理支配下的人的行为是错误的  

④要完善上层建筑来化解社会矛盾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宣示了中国对历史、对和平、对国际秩序和人类文明等方面的看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也传递了中国珍爱和平的坚定信念,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振聋发聩。这三个必胜体现的哲理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要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2015年8月2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与3D打印等问题。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倘若将来能应用于医疗,那么器官移植将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只要在患者身上取一些干细胞培养成打印原料,就可打印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器官进行移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属性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客观事物

C.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是改造世界的基础

D.世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