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统性、普惠性政策。《意见》明确,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改革推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运用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什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养老服务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房养老”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完善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政策的一项举措。其基本内容是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定期获取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最后房屋产权归金融机构。
“以房养老”是个人自愿的补充养老保障措施之一,是建立在自愿成交的市场行业基础之上的个体行为,不可能代替“基本养老”。养老服务是重大民生问题,政府是保障基本养老的主导力量,基本养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政府给民众的承诺和责任。“以房养老”在英法等发达国家非常流行,主要与高遗产税有关。目前在我国推行必然会遇到不少阻力和重重困难,如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金融机构因风险大而不愿涉足、相关制度法律不健全等。因此需要各方共同配合和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需经多次试点等到成熟后再推广实施。
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你对“基本养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认识。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住房问题是老百姓心中的大事,它和普通的生活必需品一样,是人的一生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人口结构构成适逢上世纪60年代子女婚嫁高峰期、宁愿当一辈子的房奴也不租房的传统思想,使商品房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和政策的调整,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建筑材料、劳动力利润空间降低以及个别开发商囤地囤房待涨,使我国的商品房价格高居不下。高涨的房价、难以实现的住房梦成为广大中低收入者心中的痛。
材料二:进入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数据显示,1-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07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1438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5%,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已没有如期到来。面对疲软的房地产市场,国内房企为了取得市场的主动权,已开始缩减投资,并通过加大推盘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降价促销、加速去库存以回笼资金,部分房企开始生产面向低端群体的商品房产品或转产经营,一些房企转向国外投资。
(1)结合材料一,说明造成房价高涨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请为政府消除“广大中低收入者心中的痛”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3)结合材料二,说明企业如何才能取得市场的主动权?
2015年8月25日,央行决定再次降息。这是今年第四次降息,也是第四次降准。自2015年8月26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自2015年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传导路径是
①居民信贷成本降低——刺激居民信贷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②储户存款收益减少——激发股市投资热情——股市利好风险降低
③缩小银行信贷规模——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抑制经济过热增长
④企业信贷成本降低——减轻企业负担——有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发布。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这一做法有利于
①消除城乡发展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②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③加快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农业土地利用效率
④改变土地所有性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规定: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出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 实施逐批检验,保证食品安全。支持此规定的经济理由有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
③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④商品的有用性决定着商品价格的高低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