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冰川寿命缩短。据专家预测,冰川退缩使水流量在短时期内明显增加。但一旦大部分的冰川消亡,其下游河流就会逐渐干涸,最终导致气候干燥、陆地荒漠化等生态灾难的发生。这说明( )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②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③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④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表明( )
A.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参加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D.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对同一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2.下列关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生活积累就是艺术
C.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艺术创作需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我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2014年11月1日晨,被称作嫦娥5号探路者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小嫦娥”顺利返回地球。这是继美国阿波罗计划之后,40多年来,人类再度迎来从月球上空返回的飞行器。中国也开启了一个新的传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我国业已启动的探月工程,实现了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想,会进一步掀开神话中“嫦娥”的神秘面纱。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认识具有无限性,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C.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月球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
D.先进的工具、科学的计划能够确保我国探月实践的如期成功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三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真实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主要说明(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性
3.在直径为38万公里的地月空间里,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篮球,那么“小嫦娥”回家的返回的轨迹—“返回走廊”的大小,就只有一张纸的厚度。要想让“小嫦娥”准确进入“返回走廊”,无疑比百步穿杨难上百倍。但我国航天科技人员不怕苦不怕难,发扬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尖端课题,突破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
A.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人类能够认识和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必然促进事物发展
4.探月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参加工程研制、实验、科学应用的各个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着眼全局,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形成合力,才能又好又快的实现工程目标。其哲学依据在于( )
①整体功能是各部分功能之和
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③关键部分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
A.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毕尔生: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王夫之: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惠施:飞鸟之影,未尝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