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材料一2015年5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战略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材料二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换挡但不失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我国制造业约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的份额,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质量水平还不够高,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还不够畅通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在长期粗放发展之后,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难,进入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国务院为什么要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并说明我国应该如何增强制造业竞争力。

 

(1)①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具有组织经建设的职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需要国务院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3分) 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有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分) ③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2分) (2)①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关系着我国竞争力的提高,是我国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国务院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目标,使我国制造业和经济发展度过“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6分) ②国家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政策扶持,如加大财政扶持、减免税收、信贷支持等;推动制造业行业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企业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通过联合、兼并或重组,增强竞争力;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发挥各种资本的作用;引导制造业企业通过股权激励,激发员工积极性,吸引和培养人才。(回答任意三点,给6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都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国务院为什么要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国务院即政府,因此考生首先可以从政府的职能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其原因;其次可以从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的角度分析说明此举的意义;最后可以从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吸引力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有两小问,首先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首先可以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角度说明其关系着我国竞争力的提高;其次可以从我国制造业当前的实际情况即“大而不强”,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最后考生可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分析说明国务院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后一问要求考生说明我国应该如何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说明要给与政策和财力的支持;然后可以从推动制造业行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再次可以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分析说明促进制造业企业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推动制造业通过联合、兼并或重组,增强竞争力角度建说明;最后可以从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引导制造业企业通过股权激励,激发员工积极性,吸引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进行说明也可。 【考点定位】政府的职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科学的宏观调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复习指导】围绕教材主干和核心知识,强化教材重点概念, 构筑知识主线 所谓教材主干和核心知识,一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各个模块内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等;二是指各个模块之间的知识交叉点,文综政治试题特别是主观性试题强调学科内综合,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想方法的内在联系;三是指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相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例如经济生活在高考中是重头戏,所占分值较高。但知识点琐碎,内在逻辑性也不比哲学那么明显,复习起来难度大,学生也比较容易遗忘。考生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课本主线,以行为主体牵引答题思路(国家、企业、个人等角度),体现学科知识的主干,强调概念的准确理解,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第一单元:扩大内需 ;第二单元:创新驱动; 第三单元: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四单元: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梳理关键词:厘清热点之间的层次,建立问题模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合材料、图表、漫画等形式,考查学生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理论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强调试题的综合性。 《经济生活》知识主线: 《经济生活》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为逻辑顺序,涉及企业、政府、个人市场三大主体展开的经济活动。 1.政府: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就业、收入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市场调节的缺点,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主要的经济手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企业:遵循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劳动生产率——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就业机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遵守市场规则——依法纳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3.个人:新型的劳动者——理性的投资者——理智的消费者——守法的纳税人——市场规则的践行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政治生活》知识主线: 1.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 ——公民坚持的三大原则 —— (法律、权利、利益)——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 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体现平等民主精神) 2. 政府职责和作用——政府性质、职能、作用、原则、依法行政(常以政府活动切入) 3.人大及其代表活动——性质职权(责)、作用(常以人大及其代表的活动切入) 4.中共及政协活动——性质、地位、职能(执政方式)(常以中共或政协的活动切入) 5.国际社会——主权、决定因素、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外交政策(多以中国活动切入) 《文化生活》知识主线: 1.文化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方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2.文化创新: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 3.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因:包容性——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4.文化建设:什么是大众文化——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生活与哲学》 知识主线: 1.哲学常识: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力量。 2.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辩证的唯物论与认识论(两大内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③一切从实际出发。 (2)正确地认识世界: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3.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四大内容)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①联系的观点 ②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①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①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 (1)正确地认识社会: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正确认识人生价值:①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②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年6月12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陈云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

①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和导向作用

②为每个人提供了价值评判标准和价值选择的依据

③展现了陈云高尚的到的道德境界和高远的价值追求

④有利于鼓舞人们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做出不懈努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漫画旨在告诉人们          

满分5 manfen5.com

①创造矛盾有利于做事取得成功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正视矛盾才能准确地解决矛盾

④没有统一性就没有矛盾存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民间有食物相克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虾与维C含量丰富的食品反应会产生砒霜,致人死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虾所含物质与维C反应确实会产生砒霜,但实际是不可能致人死亡的,因为吃150公斤的虾与维C食品才能产生致死的量。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①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          ②量变到一定程度才有质变

③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条件          ④做任何事情都要防微杜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曾几何时,全家一起看电视,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休闲方式。今天,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在碎片时间里个性化收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互联网终端,打破了传统电视的市场垄断。这表明    

①事物常常在变化和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②多样性的联系有利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③事物间的联系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④摆脱与过去事物的联系才能实现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其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但是也有人说创业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是市场行为,无需政府操这么大的心、用这么大的力。两种不同结论的出现说明    

①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②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因人而异

③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必有不同结论      

④真理是随着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