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海很早就出现于我国的古籍中,早在《后汉书》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海很早就出现于我国的古籍中,早在《后汉书》和三国时期的《南州异物志》以及宋代的《太平御览》都有对南海的记载,勤劳的中国人民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材料二:7月16日,菲律宾国防部发言人在一条短信中说,“中国政府不断歪曲事实,并试图误导善良的中国人民”。对于菲律宾军方称中国政府误导“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你怎么看?76.4%的受调查者认为“这种说法荒唐可笑”。19.8%的人认为这是“菲军方编造谎言博同情。”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南海历来属于中国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菲律宾军方称中国政府误导“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的说法不仅是荒唐可笑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

(3)假设你是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对于菲律宾无视中国根据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享有的合法权利,违背与中国多次确认的共识及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的承诺,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1)①文化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南海的文化记载反映了早期的中国人民就在南海进行生产实践活动,表明南海自古就隶属中国。(2分) ②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历史上中华文明经久不衰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历史上的强盛可以实现对南海的隶属权。(2分)。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早期对南海的文化记载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南海隶属我国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3分) ④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自古以来我国古籍对南海的记载表明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3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分)菲方的说法歪曲历史和现实,其主观色彩浓厚,这种罔顾事实的说法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2分) 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2分)菲方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和现实,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对南海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只会起误导作用;(2分)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菲方的说法只为一己私利,逆时代潮流,混淆视听,编造谎言博同情,自然是荒唐可笑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2分) (3)①中国反对菲律宾提起和推进仲裁程序的任何做法。 ②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中国绝不接受强加于中国的任何方案,绝不接受单方面诉诸第三方争议解决办法。 ③中国敦促菲律宾尽快回到谈判协商解决争议的正确轨道上来。(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要求结合材料一,说明南海历来属于中国的依据,属于原因依据类主观试题。作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的史书典籍《后汉书》、《南州异物志》、《太平御览》都有对南海的记载,记载着海南人民的生活生产实践,记载着曾经的经济政治发展历程,记载着海南人的文化习俗和传统思想,这都是海南历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重要依据。所以学生可以从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等知识,说明南海历来属于中国。 (2)本题考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要求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菲律宾军方称中国政府误导“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的说法不仅是荒唐可笑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要求指出菲律宾军方的错误。菲律宾军方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歪曲事实,是为了一己之私、逆潮流而动,违背客观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其错误态度,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意识、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以学生可以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等知识,指出菲律宾军方的做法是错误并非常有害的。 (3)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要求对菲律宾错误做法发表评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点。菲律宾无视中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享有的合法权利,违背与中国多次确认的共识及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的承诺,是极端错误的,所以首先指出对菲律宾提起和推进仲裁程序的坚决反对;南海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涉及到我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我们要表明态度:绝不接受强加于中国的任何方案,绝不接受单方面诉诸第三方争议解决办法;针对此问题,我们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尽快回到谈判协商解决争议的正确轨道上来。 【考点定位】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史书典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社会实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国的对外政策;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解题指导】主观题审题规范 审题要细心读题,推敲题意,看准已知条件,把握未知条件,判断知识范围,明确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就是做到“四审”,即:一审“范围”、二审“主体”、三审“角度”、四审“内容”。 1. 要审设问的知识范围,即明确试题所属知识模块 审“范围”就是要首先明确设问的知识范围,但在审题时要注意:不同设问的知识范围的限定是不一样的。 (1)有的设问知识范围限定比较具体,直截了当地指明试题所属知识板块。如: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 (2)有的设问范围可能具体到某一模块的某一知识点上。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3)有的设问范围是隐性的,需要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及其背景材料作出判断。如:请你评价材料中公司或艺术家的行为。应抓住关键词“公司或艺术家”结合设问和背景材料,确定其属于《经济生活》模块。 2.要审设问的主体 设问的主体不同,答题的方向就不同。一般来说,《经济生活》的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个人(消费者、劳动者)等;《政治生活》的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党、政协、公民、人大代表等;另外,试题中的相关材料也可能成为设问的主体。 3.要审设问的角度,即审设问的指向 设问的基本类型(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大类。角度不同回答就不同:如果是要求根据材料归纳问题、道理或者要求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某一知识等,是要求回答“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运用某个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则是要求回答“为什么”;如果是要求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探讨措施、提出建议等,则是要求回答“怎么办”。 “是什么”——主要从“现象”“道理”“依据”“问题”等角度入手。如根据材料一,概括中美贸易的特点。 “为什么”——则从“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等角度去回答。如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说明国务院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设问主体是政府,答案组织一定不能偏离设问——“为什么”这个方向。 “如何做”——应该从“措施”“对策”“启示”“解决”“处理”等角度解答。如结合材料,你认为地铁票价应怎样调整?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4.要审设问内容,包括问题的内容、客体、手段和过程 审材料内容。包括主体为实现目标而对客体采取的措施、手段及其过程。材料内容在审析中要求做到:第一、弄清每则材料有几层含义,主旨是什么。第二、结合设问对材料进行理论思考。第三、弄清各材料的内在联系,概括、归纳其反映的问题。这样,才能挖掘和提取有效的信息,建立理论与试题的链接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材料一:从“新”、“严”、“实”、“廉”、“清”五方面可以概括党内生活“新常态”的特点,制度更加严格、行动更加务实、作风更加廉洁、干部更敢担当,正逐步成为党内生活的新常态。严肃党内生活,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治本之策。如何改作风?这需要落实一个“严”字,狠抓一个“实”字,突出一个“廉”字,崇尚一个“清”字,倡导一个“敢”字,牢记一个“党”字。

材料二:新常态经济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面临新的挑战,如:产能过剩、要素价格上升、创新能力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营造党内生活“新常态”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应如何适应“新常态”。

 

查看答案

两岸都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台湾的一些政治人物还把目光锁定在“主战场”和“谁主导”这些恩怨上,这种偏狭的视角只会延续争端,而不利于两岸正视共同的历史与命运,携手创造和平发展的明天。这表明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7月16日,李克强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表示: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从哲学上看,总理的自信是因为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改革能消除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③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④改革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就必须将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将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其中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辩证否定可以实现事物自身的发展

②处理问题要具体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③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

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7月12日表示,香港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需要中央的支持和内地省市的配合其哲学依据是

部分对整体功能决定作用

②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

③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部分与整体密不可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