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必须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必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如何“坚持立法先行”?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3分) ②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体现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分)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弘扬法治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3分) (2)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发展。在立法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3分)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要自觉遵循立法的客观规律,增强法律法规的有效性,系统性,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3分)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做到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得到人民拥护。(3分) ④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要坚持改革,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3分)注:(以上四点答对任意三点即可给9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要求结合材料一,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回答本题要注意审读材料,依据材料信息找到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即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体现了发挥文化作用;“必须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体现了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 (2)本题考查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要求结合材料二,分析如何“坚持立法先行”,属于措施类主观试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是发挥正确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作用;“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说明通过立法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说明完善上层建筑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所以学生可以运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知识,说明具体措施即可。 【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大众传媒;文化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题指导】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政府均把GDP增速调低,而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速提高。这一降一升,可以看到鲜明的政策导向。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可以稍稍放慢脚步,进行调整,让经济繁荣惠及更多普通百姓,能让民众过上更平等和有尊严的生活。

合所学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一降一升政策导向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会议指出: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性消费渐成主流;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发生;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依据材料,分析为适应上述经济新常态应采取的措施及其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查看答案

2013年广东GDP增长8.5%,成为中国首个超6万亿元的省份,全省各级财政收入16964.4亿元,列全国第一。粤东西北12市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人均GDP排在全国倒数第4位。处于粤东西北“贫困圈”包围之中的珠三角是全球制造业重镇,尽管富庶,在经历数十年高速发展后,已面临资源、产业结构等“天花板”问题,发展后继乏力。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广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应怎样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查看答案

2015年6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查看答案

建国后,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人多力量大”——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鼓励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单独二孩”政策——生育政策适当放宽。这说明

①矛盾特殊性通过普遍性得以体现

②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