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3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3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根据本题设问可知,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切入点是本题材料,题型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的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并分别结合材料来分析说明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响应总书记“应将我国古代古典诗词和散文嵌文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倡导,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在授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应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④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既要体现中国元素,彰显东道国的文化内涵,又要尊重和融入其他国家及民族的元素,让各国领导人各有其美,和和美美;同时在中国元素的使用上,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手法来表现。可见文化创新要 

①尊重多样,相互借鉴

②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道教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坚持“行道立德、济世利人”。近代来,其尊道贵德、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崇俭抑奢、上善若水、正己化人等思想理念,已从亚洲走向欧洲、美洲,在异国他乡彰显慈爱精神和对现实的关怀。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塑造人生

③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④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春节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游客背诵出《岳阳楼记》可免费领取门票。一时间,景区内书声朗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景区回响。这个创意的意义在于(  

①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②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④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费孝通晚年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下列对“文化自觉”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

②主要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学习他人文化的长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