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下列观点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之相一致的是(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
A.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现实生活中一些学者不安心于学术研究,反而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秀”来博得喝彩,赚个盆满钵满。一些书商也乐于包装和推销这样的作者和书籍以赚取不菲的利润。“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背离
B.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相脱节
C.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D.现阶段文化建设还没有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指( )
A.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B.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C.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成分
2015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表彰她发现青蒿素防治疟疾病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就是在国内外研究毫无进展的困境下临危授命,她的研究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并且在此基础上,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同时还时刻关注国际专家研究成果,加以吸收利用。屠呦呦所以取得成功用她自己的话说:“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她,作为传承者,古代医书中淘金;她作为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我们需要更多的诺贝尔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谈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