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经济发展已从过去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货膨胀的上限,必须从“只盯增速”转变为“区间调控”。不搞强刺激、大调整,而是坚持区间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坚持定向调控,从“事后救急”转变为保持“底线思维”;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喷灌”“滴灌”;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坚持“统筹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进行通盘考虑。“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为推进经济建设,民生改善,某市政府做如下工作:
组织有关部门调查了本地民生状况,获取了相关数据
召开改善民生专题协商会,邀请有关专家,民主党派人士及各界群众代表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出台了促进创新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
在政务网上开辟专栏,接受群众对政府执行情况的评价和意见反馈
(1)结合材料一,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角度分析新常态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所蕴含的哲理。
(2)请分析该市政府工作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2015年2月27日,“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用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使广大观众心潮涌动,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只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②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③青少年要积极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首先看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15年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关于二战结束7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公开辩论会。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出席辩论会并担任主席。公开辩论会的主题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史为鉴,重申对《联合国宪章》完旨和原则的坚定承诺”。只有真实地认识历史,才能客观地把握未来。材料说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持辩证唯物史观;
③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明天的借鉴;
④历史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时指出,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要推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改革。这是因为
①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靠改革来解决
③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决定作用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近日,从央视辞职的柴静,推出了她的自费百万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再次唤起了公众对环境的关注。针对空气污染的严峻形势,中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既要在全面治理污染的框架下通盘考虑,进行总体设计,又要突出重点,加大对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这一做法遵循了
①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②主次矛盾的统一
③矛盾主次方面的统一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面对经济新常态的种种挑战,要开源节流、精打细算、花好每一分钱,要做好“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思想准备,坚决杜绝各种铺张浪费。让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战胜困难,开创未来。某报这一评论中蕴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只要不断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