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斗转星移,丝绸之路历经沧桑,迎来新的机遇。习近平主席在20...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斗转星移,丝绸之路历经沧桑,迎来新的机遇。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新年致辞时强调,要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

材料一:“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亚洲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是当前国际战略竞争和博弈的一个关键点。亚洲当前呈现出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民族宗教矛盾等安全问题交织叠加的态势,针对这种情形,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构想,有助于相关各国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推动各国关系协调与和谐。同时,对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稳定能源供应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一带一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两千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随着古代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运输日益兴起,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文明的桥梁。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

“一带一路”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一带一路”的发展目标是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沿线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是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建设“一带一路”构想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建设“一带一路”?

 

(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分析矛盾,才能解决矛盾。亚洲当前呈现出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民族宗教矛盾等安全问题交织叠加的态势,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提出一带一路构想。(4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带一路是针对当前周边领土主权争端等态势适时提出的合理构想。(3分)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亚洲是当前国际战略竞争和博弈的一个关键点,一带一路构想抓住了当前国际战略竞争的重点。(4分)④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与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一带一路,管控质的争端,推动各国关系协调与和谐发展。 (2)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3分)②建设“一带一路”,既要利用有利条件,又要克服不利条件,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3分)③建设“一带一路”,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也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全面地审视和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3分)④建设“一带一路”,既要注重客观条件,从国内国际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坚持正确的义利观。(3分) 【解析】 (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建设“一带一路”构想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本题原理范围固定,限定了学生答题的知识范围。建设“一带一路”构想的合理性从矛盾观点来看主要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主次方面进行回答,学生在分析说明时要结合材料进行细化分析即可。 (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学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联系的多样性。对于联系的多样性,学生主要是从其方法论要求的角度进行说明。一方面,要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移。 【考点定位】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基本属性、抓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 【名师点睛】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读:(解题的前提) 可先读设问(定位材料限制的知识范围并明确答题方向),然后读材料。如果先读材料再看提问,可能造成阅读材料时所思考的问题与设问的要求不一致,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读设问时首先明确材料限制的知识范围(简称为定点)。明确知识范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提问直接明确加以限制。如“运用哲学知识”、“体现经济常识道理”、“反映什么政治现象”等。这些限制只要稍加留心,就能准确把握; 2、找:找准题眼(解题的关键) 带着知识和问题读材料,抓关键词(有效信息)或中心问题,然后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也就是把审题分析设问和材料得到的有效信息与教材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与当前政治热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戴帽子) 3、作答:(解题的归宿)。 按照材料和知识的逻辑顺序,精心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是应注意以下五点:(1)戴帽子,点题切题(观点、论点亮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不要让阅卷老师去为你一点点地寻找答案)。(2)扣料子,每个角度应扣紧材料分析,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3)分段子,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辨证性) 。(4)采点子,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并且术语要到位,切莫用家常话来答题。 (5)挖坑子,多角度思考,详略得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经济发展已从过去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货膨胀的上限,必须从“只盯增速”转变为“区间调控”。不搞强刺激、大调整,而是坚持区间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坚持定向调控,从“事后救急”转变为保持“底线思维”;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喷灌”“滴灌”;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坚持“统筹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进行通盘考虑。“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为推进经济建设,民生改善,某市政府做如下工作:

组织有关部门调查了本地民生状况,获取了相关数据

召开改善民生专题协商会,邀请有关专家,民主党派人士及各界群众代表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出台了促进创新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

在政务网上开辟专栏,接受群众对政府执行情况的评价和意见反馈

1结合材料一,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角度分析新常态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所蕴含的哲理。

2)请分析该市政府工作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查看答案

2015227日,“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用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使广大观众心潮涌动,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只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②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③青少年要积极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首先看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52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关于二战结束7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公开辩论会。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出席辩论会并担任主席。公开辩论会的主题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史为鉴,重申对《联合国宪章》完旨和原则的坚定承诺”。只有真实地认识历史,才能客观地把握未来。材料说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持辩证唯物史观;

③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明天的借鉴;

④历史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时指出,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要推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改革。这是因为

①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靠改革来解决

③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决定作用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近日,从央视辞职的柴静,推出了她的自费百万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再次唤起了公众对环境的关注。针对空气污染的严峻形势,中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既要在全面治理污染的框架下通盘考虑,进行总体设计,又要突出重点,加大对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这一做法遵循了

①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②主次矛盾的统一

③矛盾主次方面的统一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