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过去,带有深深的历史印...

材料一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过去,带有深深的历史印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熏育出来的医疗科学,骨子里渗透着浓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二在当代,中医药学应在挖掘继承传统中医学精华的基础上,变革创新其外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充分领悟和吸取中医学的科学内核,又要认真分清和摒弃中医学的封建糟粕;既要发扬中医学的特色特长于国内国外,又要携手西医学共创现代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在现代社会得到大的进步,才能延续五千年的生命,也才能彻底消除对中医的怀疑和攻击,也才能真正振兴中医,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1)分析材料一中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角度,说明怎样才能使传统中医药学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

 

(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2分)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医药学带有深深的历史印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熏育出来的医疗科学,骨子里渗透着浓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2分) 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医药学延续数千年而不衰,本身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诊疗方法,都说明了这一点。(2分) (2)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应挖掘继承传统中医学精华,发扬中医学的特色特长,又要认真分清和摒弃中医学的封建糟粕。(3分) ②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核的基础之上,博采西医之长,共创现代医学的理论和临床,不断推陈出新。(3分) ③继承与发展是文化传承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传承中医药文化,要克服全盘否定传统中医药学的“唯西医论”,也要克服固守传统中医药学而不改变的两种错误倾向。(3分) 【解析】 (1)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体现类,问题指向材料一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解读设问和材料,体现类的题目,需要详细解读材料,准确定位所用知识点。具体来讲,首先,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体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次,中医药学具有深深的历史印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熏育出来的医疗科学,体现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再次,中医药学延续数千年而不衰,体现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怎样才能使传统中医学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解读设问,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教材有明确理论表述,即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文化传承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然后,回扣设问,围绕传统中医药学大放异彩,对应上述理论,组织语言,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归纳总结】文化生活中关键词总结之一: 一.基础(基本) 1.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 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 3.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4.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5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或前提,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前提;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目的; 6.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7.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9.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1、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二.根本、根基 1.民族文化是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文化创新的根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P53) 3.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4.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5.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6.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发展中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9.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10.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1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12.中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 13.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14、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三.集中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P10) 2.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节日、民族文化遗产。 3.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5.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6.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8.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9.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四.决定、产物 1.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而文化又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2.经济决定政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5.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五、源泉、来源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3.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4.中华文化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六、关系 1.人与文化的关系: (1)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影响了人。 (2)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受文化影响的客体。 2.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4.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5.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6.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7.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8.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9.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0.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七、特点、特征 1.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是后天形成的。 (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1)潜移默化(2)深远持久; 3.传统文化的特点:(1)相对稳定性(2)鲜明民族性(3)继承性 4.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5.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6.爱国主义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第二、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7、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内容上,它强调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是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形式上,它是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正确的态度是:要积极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用先进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的品味,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8、中特文化的特点:先进性、与时俱进的品质、科学性 9.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 10.当前,我国人民对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是: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11、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12、中华民族的形式、中华民族的风格、中华民族的气派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特征; 1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八、体现、表现 1.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3.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6.文化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的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P9) 7.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8.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 (1)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全面提高;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1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1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 13.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并非都是落后文化。 九、途径、必由之路、方式、形式 1.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P52) 3.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P50)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5.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6.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坚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7.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是: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十、核心、标志、中心、关键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4.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5.建筑被称为是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6.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内在要求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7.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发明; 8.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9.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0.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1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1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4.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1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今,一提文化,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娱乐,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已等同于娱乐文化。如何在娱乐的过程中提升文化,提高素养,是一个必须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不能只是“有意思”而没有任何意义,否则“文化快餐”只是一种“文化泡沫”。材料表明(  

A.文化的商业性和社会效益是无法统一的

B.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已被赋予新的内涵

C.应该提供统一类型、统一风格的高品位文化产品

D.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查看答案

我国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从文化角度看,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是基于(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B.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

C.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D.教育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查看答案

一百年前,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游历中国、印度和日本之后,认定这三国中,中国必将胜出。他的理由是:西方人不能掠夺走中国的内在本质。卡内基说的“内在本质”指的是(   )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②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③中华文化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④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左权殒身抗日沙场是爱国,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是爱国,党的好干部郑培民坚持“万事民为先”也是爱国。这说明(  

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②在不同的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③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古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继承和创新,为人们修身养性、转变社会风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非常具体的价值判断与导向。这表明(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遵循古训

②弘扬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③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