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沉淀了很多流行语,如:“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有钱就是任性”“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等。这些流行语背后,都有一段令人产生共鸣的故事。这表明
A.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如实反映
B.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C.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亲,外面好冷,请随手关门”这是我校一教室门口贴出的小标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B.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特定族群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由于人口大量流动,各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人口结构变化很大。与此同时,城市语言和方言的生态环境也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普通话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普通话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使用的语言;二是方言的使用场域日渐萎缩,使用能力也似乎日渐衰微。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推广普通话,贬抑方言”;另一种意见是“反对过分推广普通话,大力提倡保卫方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阐述不同观点的文化生活依据。
《中小学生守则》自2004年发布以来,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都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及其身心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为更好适应现代教育规律,也应及时修订。
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修订《中小学生守则》的程序,历经基层调研、国际比较、多方参与、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的过程,形成最大公约数、凝聚了广泛共识,于2015年8月27日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守则》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低碳环保生活等。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新增内容与时俱进,时代特色鲜明。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新版守则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意义。
(2)日常生活中时常面临着道德的两难抉择,请结合你的中学生活实践和体验,就如何践行中学生守则提两条方法论建议。(每条不能超过15字)
2015年9月3日我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举办盛大阅兵式,并邀请外国领导人出席。有人认为我们搞这些纪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世界展示武力,壮我国威军威,鼓舞民心,是为了不忘历史,也是为了同各国、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是面向未来的、是积极的。也有人喷阅兵训练花费财力太多、花费时间太长,认为是花瓶、作秀,会影响战斗力。甚至有日本人说中国大搞纪念活动,是想以此作为筹码,向日本施压,或者是要为难日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材料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做出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