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其中许多词汇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饽饽”“萨其马”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音的谐音。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
②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③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④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指出: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趋同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福建的古老剧种莆仙戏是在吸收京剧、闽剧、昆剧等“百戏”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成的戏曲声腔。该剧种的形成表明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文化发展方向呈多元化的特点
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D.发展文化需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姑娘的民族舞《圣湖之恋》,佤族姑娘热情奔放的《甩发舞》,朝鲜族姑娘婉转悠扬的歌曲《金达莱》……“和谐中华,第三届民族之花选拔活动”评选出的56位“民族之花”代表在北京展示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由此可见
①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走向世界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