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9月22日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指出,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随着世界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人类面临的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辩证否定不是对旧事物的完全否定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
④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重大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这表明
A.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C.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D.认识是实践的目的与归宿
2015年夏季,我国南涝北旱形势严峻,各地政府都要求想尽一切办法,关键是要抓好民生工作,重点保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体现了( )
①科学的抗灾措施可以改造自然规律,战胜自然灾害
②抗击灾害要坚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以人为本
③科学抗灾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看待自然灾害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那么,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所谓“改革红利”。为此,必须( )
①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社会经济的系统优化
②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制度创新
③把握事物的联系,改造、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
④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为全年经济增速为7%左右,较之2011年的9.3%、2012年的7.8%、2013年的7.7%、2014年的7.4%呈现出下滑态势。这种经济增速下滑、风险凸显以及红利转换的状况,究竟是后危机时代短期的不稳定性,还是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学术界争议颇大。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争议表明:( )
①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互相包含的
②认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由于主体的方法和角度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因主体的实践经历而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15年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经过反复试验研究,成功利用人类的大脑意念遥控活体蟑螂。这只蟑螂借助技术手段,在人脑的指挥下,竟然完成了S形轨迹和Z形轨迹等任务。这说明了( )
①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决定了实践的进程和结果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实践需要促使意识活动趋向自主选择和主动创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