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一:我国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图
图表二:我国“七五”计划以来环保投资变化图
材料一:2015年1月1日实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新环保法在多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一新增“按日计罚”的制度,即对持续性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按日、连续的罚款。这意味着,违反的时间越久,罚款越多。
二是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机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三是扩大了公众参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
材料二:新环保法在理念、制度上有重要创新。立法机关在修订过程中,根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总则中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列入立法目的。新法突出“专项报告”制度: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重大环境事件情况;授予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许多新的监管权力和一定的执法权,但同时也规定了严厉的行政问责措施。
(1)概述图表反映的信息,并根据材料运用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新环保法将如何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在落实新环保法过程中党、人大、政府三者的关系。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
材料一:充电基础设施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各类充换电设施,是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201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生产76223辆,销售72711辆,同比分别增长2.5倍和2.4倍。随着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充电设施建设的速度相对滞后,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短板或瓶颈之一。针对充电难题,意见明确,坚持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材料二: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认识不统一、配套政策不完善、协调推进难度大、标准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如国内充电点建设布局不合理,出现了部分充电点资源浪费、使用率过低,而部分充电点又经常出现车主排队等待充电的情况;居民小区建设充电桩涉及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产权单位等多方,实际操作中协调难度较大;充电设施标准不统一,造成重复建设,影响用户体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文化部近期启动“净网行动”,公布了一批网络音乐产品黑名单,要求互联网文化单位集中下架120首内容违规的网络音乐产品。(如下图)据了解,本次下架的歌曲充斥着脏话,内容低俗不堪,甚至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危害了社会公德。对此青少年应该
A.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B.提高文化辨别力,自觉抵制三俗文化产品
C.铲除三俗文化土壤,防止社会风气下滑
D.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在多年倡导并组织开展全民阅读工作、建设“书香中国”的基础上,2015年全民阅读工作将加大优秀出版产品供给,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读物推荐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读书活动,以激发群众阅读热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样做会
①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引领社会思潮,消除各种文化差异
③使传统文化成为引领建成全面小康的精神火炬
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祝贺。贺信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说明
①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③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5年10月20日,“家·信——为传统文化接力”大型公益活动在京启动。全国妇联宣传部部长张小媛表示,通过全民晒家书、写家书、谈家书等丰富内容,引导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和家庭,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发觉家信的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和教育价值。这段话表明
①家信是家庭共同记忆的最好见证,要重视家庭文化建设
②家信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③家信应成为家庭成员间信息传递、情感沟通的主要途径
④家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中华文脉的重要支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