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央视“春晚”是全球华人的“年夜饭”,被誉为“国家工程”,是国人向世界展示...

材料一央视“春晚”是全球华人的“年夜饭”,被誉为“国家工程”,是国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实力的窗口。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春晚”应该精益求精,向世界人民充分展示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所以,央视“春晚”一直是《咬文嚼字》重点关注对象。在文字使用上,冯氏“春晚”态度严谨,不过,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张国立将“血脉偾张”中的“偾”fèn误读成pēn;春晚前短片中的“春晚是想你的365天”不正确,春节是以农历算的,春晚与春晚之间从来就不相隔365天,如今年到明年羊年的春晚就是384天;“沧海桑田”不能用“每片”修饰。

材料二“回家团圆”是中国人的心灵寄托与情感诉求,也是历届春晚不变的主题,春晚已成为联系炎黄子孙的文化纽带。回顾春晚三十多年,时代在影响着春晚,春晚也引领着时代。为满足百姓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每届春晚都在追求一种超越,每次演出都追求突破与完美,春晚也从一个只属于星光闪耀的舞台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梦想之地,春晚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尽管如此,春晚也难以走出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

材料三30年春晚,从小到大,从简朴到华丽,从惊喜到鸡肋,留给后来者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少,留给观众挑剔的话题越来越多。“创新”成为每一届春晚导演的努力方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要求春晚在汉字的使用上应该精益求精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3)请你说出春晚创新的两条辩证法依据。

 

(1)(12分)①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灿烂的瑰宝,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2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3分) ②春晚是全球华人的年夜饭,在春晚的平台上规范汉字的使用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4分) ③汉字的规范使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分) (2)(8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春晚与时代相互作用;(2分)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春晚全民参与,凝聚着人无数的心血;(2分) ③价值判断和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春晚难免众口难调。(2分)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春晚应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分) (3)(6分)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分) ②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要求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3分) (若从联系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来回答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在审题时要考虑“春晚”、“汉字”等关键答题点。从“汉字”角度考虑,可以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巨大的作用等方面来组织答案。从“春晚”角度考虑,可从利用春晚这个大众传媒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来组织答案。 (2)要注意答题范围规定为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是第四单元内容。其主要知识内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价值判断和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等知识。 (3)规定从辩证法角度来答创新的依据,创新主要体现的是辩证否定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美丽中国”的话题,某班同学展开讨论。

话题一美丽中国,美在何处?

学生甲认为,美丽中国多重寓意,首要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由于人类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近年,我国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既有气象原因,也有人类的污染排放原因,其中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因子。

雾霾天气的原因

主要污染物

PM2.5

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冬季取暖烧煤的排放物

汽车尾气

城市建筑施工产生的粉尘

工业污染排放

其他

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1)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治理雾霾天气献计献策。

话题二美丽中国,谁来建设?

学生乙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公众是主人,企业是主体。尤其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深入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发挥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话题三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丙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查看答案

材料一:60年来,宁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宁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区生产总值只有3.29亿元,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基础设施十分落后。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各方努力,2007年宁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8年增长了59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85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58年增长了26倍和30倍。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绝对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52.7万人减少到目前的8.8万人。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意气风发的朝着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阔步前进。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各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宁夏自治区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

(2)宁夏文化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宁夏的“文化竞争力”?

(3)宁夏55年的光辉历程、55年的沧桑巨变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大为中华民族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国梦”。某校高三(3)班学生以“实现梦想”为主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搜集信息,进行深入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幸福生活之梦】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幸福之梦。甲说:“幸福不幸福,要看钱袋子。”乙说:“拥有称心的工作就是幸福。”丙说:“物价适宜加放心餐桌就是幸福。”丁说:“优美的环境加医疗保障就是幸福。”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政府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以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之梦。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创造条件以实现中国人期盼的“幸福生活之梦”。

材料二:【文化强国之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此,必须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高三(3)班学生在关于如何建设文化强国方面达成了以下共识:第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二.弘扬“仁”、“义”等传统道德,并赋予其时代精神;第三.使世界各个国家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第四.作为个人,3班学生认为应全面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实现文化强国之梦做法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1)某班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把中国同一些文化强国进行比较,希望从中找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所需要的类似做法或相反做法。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请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在下图中填写。(12分)

一些文化强国的做法

中国走文化强国之路的做法

美国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文化“巨无霸”企业。美国的文化输出,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43%的份额。像好莱坞大片就是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1)

英美拥有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人材。无论是否喜欢英美,很多国家的人都愿意去求学,还有不少

(2)

某些西方国家把民主、人权、自由、基督教精神等,作为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或推送,甚至是强行移植

(3)

(2)材料一: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源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既能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又能用来建棚发展畜牧业。为了保护植被,大力发展沼气池。“想要富,先修路”,省委和政府又决定把公路建设作为开发的重点。

材料二:云南省占我国面积的4%,但生物物种却占我国的60%以上。省委和政府决定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除发展旅游业外,要大力发展多种种植业,近期要把植物业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措施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

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今天又将何去何从?众多国学大师认为,儒学必将在“反本(复归本源或根本)开新”中重振辉煌。下列对“反本开新” 解读正确的是:

①只有先“反本”才能后“开新”

②“反本”与“开新”都需要批判精神

③“反本”是否定过去,“开新”是创造未来 

④“反本”是“开新”基础,“开新”是“反本”要求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